吳姓漢子答應下來,哪怕還有人在勸他小心,他還是決定要相信鄭韻潔一次。
在去辦公室前。
鄭韻潔還專門囑咐李東澤,去政府拿一些礦泉水,天氣這麼熱,別讓這群群眾給中暑了。
這一點,收獲了不少群眾的好感,同時,也增加了上訪群眾對鄭韻潔的好感和信任感。
李東澤帶著一名保安搬了兩提礦泉水,給這些上訪群眾們分發下去。
回去的路上。
李東澤就在想剛剛的事情。
鄭韻潔說話做事的同時,也在教他。
群眾上訪、群眾靜坐等手段,一般情況下,為的並不是鬧事,而是想要解決事情。
這不是群眾的錯,而是體製內申訴體係的不完善。
如果有一個可以聽到、管到這些事情的渠道,那這些人為什麼會上訪?
每個人都很忙,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誰也不願意冒著得罪所謂“官員”的風險,來政府門口討一個說法。
非法上訪,是為了捍衛一個渠道一個體係的正常運作。
不是用來打擊上訪群眾,不是用來讓上訪群眾閉嘴,為地方官員提供保護的機製,製定這些法規的初心是為了讓政府高效運作。
而不是封人民群眾的口,讓群眾有苦難言。
鄭韻潔在處理這種事情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她作為一個地方官,作為一個黨員幹部所應該有的擔當和責任感。
縣政府門口石頭上刻著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不是空話。
說起來容易,但真正要落實下去,實在是難。
人民公仆人民公仆,官場有幾個人,是真的把自己當做是人民公仆的?
又有多少人,當初擠破頭進入體製內,就是想著撈偏財混日子搞特權的?
想著,李東澤來到了鄭韻潔的辦公室門前。
敲了三下門,裏麵傳來聲音,李東澤才推門進去。
“水發下去了?”鄭韻潔問。
“嗯。門口的群眾,我讓保安在院子裏找了一處陰涼的地方,讓他們稍微等一下,大熱天的,別真的中暑了。”
二人的交談聽在辦公室裏坐著的吳姓中年人耳朵裏。
眼眶都不禁發紅了。
多少次上訪,他們被暴力對待,如果不是沒辦法,他們真的不想來縣政府“鬧事”。
吳姓中年人本名叫吳發家。
和外麵抱著黑白相框的人是宗族關係,吳發家是那個年輕人的堂叔。
因為李東澤的到來,吳發家停下了想說的話,此時辦公室內再次恢複安靜,在鄭韻潔的示意下,吳發家接著開口。
“死的人是我侄子的母親,是我的嫂子,我堂兄在我們老吳家是老大,在我侄子上高中的時候,我大哥在工地上幹活兒,因為失足滑下設備摔死了。
今後就剩下我嫂子一直照顧我侄子了,我們吳家的血脈兄弟也一直照顧著他家。”
“我那侄子也爭氣,考上了大學,可大學還沒念幾年......”吳發家的眼眶有些紅:“我嫂子也逼著跳河死了,那孩子當時還在外地打工,想著天熱,給她母親在家裏裝一個空調。”
李東澤和鄭韻潔沉默了。
看那黑白照片上的中年婦人,他們知道,兒子空調中吹出的涼風,這個苦命的中年女人,所有的夏天都吹不到了。
吳發家的聲音提高了幾分。
“前一個月,我們村要拆遷了,他們知道我嫂子一家沒什麼背景,給的拆遷補償是一平米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