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皇帝和孝景皇帝在位期間雖然因各種原因改元三次,但是改元之後隻是重新紀年,仍然沒有定下年號。
直到孝武皇帝才定下建元這第一個年號,開了年號之濫觴。
從建元開始,孝武皇帝一共用了十一個年號,而孝昭皇帝則用了三個年號。
孝武皇帝之所以創建一個專門紀年的年號,並不是一時興起,更不是好大喜功,而是有其深刻的政治考量的。
小小的年號並不簡單,反而有諸多的目的。
第一個目的是為了在形式上抬高皇帝的地位,打壓諸侯王的地位,讓諸侯國的百姓知道諸侯之上還有皇帝存在。
隻有皇帝可以用年號,其餘諸侯王仍然用即位時間來紀年,在所有詔令文書上,天子的年號必須在諸侯王紀年之前。
第二個目的則是增加皇帝的權威性,孝武皇帝時期改元的原因要麼是與祥瑞有關,要麼與重大的曆史事件相關。
比如改元為獲麟是因為捕獲白麟事,改元為元鼎則是因為發現了寶鼎,這些事情都可以提高天子權威的神聖性。
第三個目的則是為了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向天下官民直接了當地傳遞皇帝的意誌。
就像改元征和之後,孝武皇帝仍然要“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的想法。
所以,年號這看似簡單的兩個字,不僅是天子傳達自己意誌的手段,也是朝臣百姓揣測上意的途徑。
此刻,王式說完年號的幾個備選之後,滿殿的朝臣都聚精會神地看著天子。
他們正等著一個年號從天子口中脫穎而出,好迅速地為自己的仕途找到一個更加準確的方向。
而劉賀自然也看到了他們殷切的表情,就連張安世和丙吉這些已經摸到了朝堂頂峰的人,也都不可免俗。
但是,劉賀並不覺得有何不妥。
升官嘛,不丟人。
隻要實心用事,把手裏的事情辦好,對皇帝足夠忠誠,當多大的官都可以。
“王傅,朕先想再聽你說一說,這四個年號分別有何寓意?”
“寧宇出自於《國語》《襄王不許請隧》篇,寓意是天下太平,百姓皆得安寧。”
“元獲則是效仿孝武皇帝所用過的年號元狩。數月之前,陛下剛到長安,下杜縣的一個湖中捕到一隻千年大蔡,乃祥瑞,可以此為年號。”
“明德二字則出自於《大學》,有彰明聖人德行,敦促百姓教化之意,以此為年號可彰顯陛比追聖王的誌向。”
“至於黃龍,亦出自於祥瑞,昔日陛下為昌邑王時,大野澤就常常有黃龍出沒,乃宗廟得意承續的征兆,以此為年號也非常妥當。”
王式這樣一解釋,眾朝臣頻頻點頭,這幾個年號都選得非常合適,雖然有些中庸但絕不會有絲毫的差池。
中庸且不出錯,這就是最好的結果,更何況這幾個年號還代表了四個深意:太平、忠孝、教化和祥瑞。
這四個深意都非常貼合大漢帝國當下的需求。
不管天子選哪一個,都不會有錯的。
於是,一眾朝臣對王式不就就又多了幾分傾佩。
沒想到這個看起來年邁的太學令不僅學問高深,處理起正是來也滴水不漏,難怪天子要將其從昌邑帶到長安城。
如果這王式還能再年輕幾歲,光是靠著定年號這事,就能走上仕途的坦途吧。
最終,朝臣們還是將目光轉向了天子身上——說到底還是要看天子會怎麼選。
天子選定的年號將會代表大漢接下來這幾年的走向。
不管是什麼走向,隻要能循著原來的方向往前走,這就是最好的方向,隻不過朝臣的領銜從霍光換成了天子。
然而,他們顯然忘記天子曾經是一個以癲悖著稱的人——又怎麼可能循規蹈矩,滿足他們的願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