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皇帝建新軍,少年爭募兵;男兒不帶鉤,何處覓封侯!
霍光就是用這種方式,將範霍兩家的子侄安排到漢軍當中,進而掌握漢軍的。
幸好,劉氏天命未改,漢軍將士仍然更信“天子詔令”,才沒有讓其作亂得手。
在原來的曆史線上,到了後漢末年,西園八校尉和地方州牧雖然隻有統兵權,但調動軍隊哪裏還要虎符呢?
上個月對朝堂進行改革時,劉賀將大司馬變成了司馬,降低此官的地位,杜絕“司馬”奪取軍權的可能性。
如今,劉賀推行募兵製,軍中募兵的數量會越來越多,兵卒軍校從軍的時間也會變長。
這樣一來,直接統兵的校尉就更容易積累威望,將兵卒變成自己的私兵部曲。
劉賀的威望處於上升期,無論校尉還是各號將軍,威望都不及他。
但是日後,隨著君主更迭,年輕的君主難免遇到資深的將帥校尉,軍權很有可能就會旁落。
為了讓君臣都有一個“好下場”,劉賀要給漢軍加上第二把鎖,那就是要將漢軍成不同的體係。
避免少數人就能掌握所有的漢軍。
這一點,大漢曆代先帝,已經給劉賀鋪好了一條路。
而孝武皇帝更是將此事做到了極致:將漢軍主力分為互不隸屬的數支部隊。
例如,三輔地區的漢主力就分為了南軍、北軍和巡城亭卒。
其中,南軍又分為兵衛、期門郎、羽林郎和車騎都尉;北軍則分為八校尉;執金吾還要統轄數千巡城亭卒。
這三支軍隊互不隸屬,戍守區域和作戰任務也各不相同。
通過這種“分而治之”的措施,可以避免漢軍“沆瀣一氣”的可能性。
巫蠱之亂中,戾太子劉據在衛皇後的協助之下,也隻能調動部分的兵衛,其餘南軍和北軍仍然隻看虎符。
在去年的霍亂中,霍光執掌中樞十幾年,也隻是掌握了一部分北軍和南軍,這也讓劉賀在危急關頭得以翻盤。
將漢軍切得細碎一些,並且讓各部互相監視掣肘,這就是劉賀今日要打造的第二把枷鎖。
“去年霍亂,南軍和北軍受損最為嚴重,想要立刻恢複舊製,不是一件易事……”
“所以不如打亂編製,保留軍名,重新編校新軍,反而可以有一番新的氣象。”
劉賀終於是“圖窮匕見”,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
張安世等人聽完之後,就繼續往後翻看《武備會要》,很快就找到了“漢軍編製”一欄。
在天子的解釋之下,他們慢慢地往下往後讀去。
“從今日之後,漢軍分為衛戍軍和出征軍。”
“衛戍軍主防禦戍守,各城的巡城亭卒、各宮殿的兵衛、各衙署的門亭卒均歸入此類。”
“出征軍主野戰攻伐,南軍、北軍、各地郡國兵及邊郡隧卒,均屬於此類。”
“各地郡國兵和邊郡隧卒的人數維持久製不變,大郡兵眾,小郡兵寡,按需分配。”
“南軍包括羽林郎、期門郎、昌邑郎和車騎都尉四軍,每軍分左中右三校尉,總共就是十二校尉。”
“北軍也從原來的八校尉增加到十二校尉。”
“如此一來,南軍和北軍各有三萬人,實力相當,可以形成製衡。”
“兩軍合在一起,有六萬精銳,也可以應付用兵需要了。”
“若是戰事緊急,再調郡國兵充實,有募兵為基幹,也可以迅速擴充,應對不虞也綽綽有餘。”
經過劉賀這樣一調整,原本實力更強的南軍被削弱了一些,兩軍也就更為平衡了。
任何一方的校尉聚集作亂,另一方都可以與之其形成對峙。
當然,也有可能出現南軍和北軍一起勾連串通謀逆的情況。
但是想讓二十四個校尉擰成一股繩,難度實在太大了。真到了那一日,大漢的氣數也就走到盡頭了。
“為防止校尉將所部人馬變為私兵部曲,所有校尉五年一輪換。”
“校尉頭五年在南軍任校尉,那後五年必須到地方任都尉,再過五年方可再輪換回南軍。”
“君侯若是升為校尉,亦不可在本營任職,必須與他人進行輪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