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字片(2 / 2)

從調到光字片清運垃圾那天起,陸天才算是真正走近光字片,從別人口中,也知道了一些光字片過去的事。

……

闖關東的時候,因為饑荒,也因為戰亂,從山東、河北、河南、山西擁來了大批流民湧入了吉春市。他們都是身無分文的中國貧窮農民,沒錢建起哪怕稍微講究一點兒的家園。何況他們中許多人並不打算長期紮根,有朝一日還是想回原籍的。於是就地取材,挖土脫坯蓋起了一片片泥牆草頂的臨時之家。

半短短幾年中,出現了一排排泥草房,像農村似的。最初的街道開始形成,正如農村也有村路。

解放後,光字片發生了極大變化。

若以五十年後的中國城市建設速度而言,當年的城市進程是不足論道的,也可以說是緩慢的。但在這個時候,光字片的老百姓都覺得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光字片的麵貌還沒有無任何城市特征,往最好裏說也隻類似於三四線城市的城鄉接合部。

可城鄉結合部畢竟也有個“城”字,這個“城”字在這個年代,簡直太重要了。

光字片由狹窄的土路形成的小街,終於無一例外地有了街名。

都是很陽光的街名,電視劇中的光仁街、光義街、光禮街、光智街、光信街正是這五條街名。

住在這五條小街的人家,家家戶戶也有了門牌號。

除此之外,每條小街的兩端都豎起了圓木電線杆,三米高處有燈泡懸於其上。

更有城市特征的是,每條街上都有一處公廁,有的在街頭,有的在街尾。

土路被翻起過,拌入砂石,再靠人拉著石輾軋平。雨季雖還泥濘,畢竟比剛解放的時候強多了。

當然,糧店的出現,是光字片被稱之為城市最根本的標誌。

如果一個中國人每月吃的不是國家在購糧本限定了數量的商品糧,那麼,無論他在城市居住了多久,也還是不能被視為一個城市人。

城市戶口,也是這個年代最光鮮的身份。

進到光字片的小街,十之八九的房子是沒有院子的。

一戶人家挨著一戶人家,家家戶戶的門窗都直接開向沙土街道,開向對麵的人家。

家家戶戶挨得很緊,大多數人家是為了省事,更為了省錢,可少砌一麵牆,共有的那麵牆也不會是冷牆,對兩家都有好處。小街窄,窗對窗,門對門,圖的是安全。任何一家發生了不好的事,開窗或開門一喊,幾乎一條小街的人都能聽到。

不好之處是,家家戶戶都難有隱私可言。誰家剃菜劈柴砸煤塊,無論冬夏,起碼左鄰右舍是聽得清楚的。若在開窗圖風涼的季節,街對麵人家的大人孩子在幹什麼,彼此一目了然。

男女間有了想法,入夜開始劇烈運動,也盡可能不出聲響。牆太薄,放個屁旁邊屋都能聽到,何況做起來就會忘乎所以的劇烈運動。

這就是,光字片,

未來五十年,陸天奮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