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梁永壽年間, 君王無道,親小人而遠賢能, 致使其治下動蕩迭起、民不聊生。

白緞隻是一名普通的農家子, 家住在遠離京城的偏遠村落中,和普通的農家孩子一般長大, 唯一不太一樣的, 就是他自小聰慧。當其他孩子漫山遍野得亂跑瞎耍時, 白緞卻喜歡趴在村中唯一一位曾考中秀才的書生辦的私塾窗外,聽他給其他年歲稍大的孩子們講述《三字經》、《百家姓》。

白緞家貧,他的母親在十月懷胎的時候仍舊下地幹活,不小心弄壞了身體,又沒有做好月子, 導致如今身體極為虛弱。一家的生計重擔都落在了白父肩頭,還要時不時去鎮裏抓藥為白母調養身子, 故而並沒有餘錢將白緞送入私塾學習。

所幸村中的秀才心善,見白緞好學而聰穎、又生得玉雪可愛,便沒有忍心將他從窗口趕走, 反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放任白緞聽了下去, 幾年間倒是也學到了不少東西。

甚至, 就連“白緞”這個文縐縐名字也是秀才幫忙取得, 一方麵比喻白緞肌膚白嫩、烏發如緞、貌若好女, 另一方麵也以錦緞這類對於農家人而言極為貴重的布匹借喻, 期許他未來能夠富貴一生。

——當然,比起“白緞”, 父母與同村人卻更加習慣稱呼他的小名“狗兒”,畢竟賤名好養活,大家都也早就叫習慣了。

因為從小吃不上什麼好東西,就連母乳都沒喝上幾口,再加上不如其他農家孩子那般活潑好動,所以白緞的身體算不上健康,比起同歲的孩子都要瘦小一圈,但沒病沒災,已然是萬幸了。

七歲之前,白緞的生活都還稱得上幸福,即使日子清貧,卻有雙親疼愛,也算無憂無慮。然而七歲之後,卻風雲大變。

雖然君王昏庸,但天高皇帝遠,對於白緞所在的這個本就貧窮的村子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影響,然而國力衰弱,卻總會引來外敵虎視眈眈——一旦戰爭爆發,最先受到苦難的一直是平民百姓。

這一年秋季,北胡大舉進犯,將大梁打了個措手不及。

梁帝生活奢靡、官員更是腐敗成風,導致國庫空虛,就連戍守邊關的將士們的軍需餉糧都時有克扣。大梁守軍用著生鏽的兵器、吃著發黴的糧食,士氣低落、體力不支,在膘肥馬壯、悍勇好鬥的北胡人麵前毫無一戰之力,一擊即潰。

邊關守將倉皇而逃,八百裏加急向京城求援,而北胡人則勢如破竹、一路南下,燒殺搶掠毫不手軟,瞬時間積攢了大批初收的糧草,氣焰更濃。

消息傳到京城,梁帝與大臣們大驚失色,慌忙遣軍調將抗擊北胡人的入侵,然而懈怠已久、又沒有足夠補給的梁軍仍舊節節敗退。

每次與北胡人交戰,都會使得梁軍大量減員,殘者死者不計其數,而為了組織起足夠數目的軍隊,梁帝便向各城各縣頒布了征兵令。

但凡青壯勞力者,都被統統強製入伍,而白緞所在的離邊關較近的區域更是征兵的重點。整個村中一片哭喊哀嚎,但無論如何也無法阻攔凶神惡煞的官兵。

白緞的父親也不得不應征入伍,含淚撇□□弱的妻子與年幼的兒子,被拉去了流血漂櫓百死無生的戰場——就連經受過訓練的正規軍隊也不敵北胡彪悍的騎兵,像是白父這般被匆匆拖上戰場的農夫們又能派上什麼真正的用場呢?無非不過是以一道道血肉之軀,勉強拖緩北胡人入侵的腳步罷了。

青壯勞力被帶走,整個村中隻剩下悲痛欲絕的老幼婦孺,此事恰逢秋收農忙、正需要勞力的時候,但經過此番劫難,別說村種田地被踏壞大半,就連剩下的莊稼都很難得到及時的收斂。

倘若家中還有身體健壯的年輕農婦倒是還能勉強應對,但白母體弱、再加之心情悲痛絕望,強撐著身體勞作數天便一病不起,徒留年幼的白緞對著農田束手無策。

白緞雖然年紀小,卻早已通曉世事,他知道自己的父親凶多吉少,母親又身染重病,而他則必須得背起養家的擔子,於是一夕之間,一個總角孩童迅速長大,成為了一家之主。

白緞年幼體弱,無法獨自料理整片田地,於是在勉強將這一季的糧食收完,一部分留下作為自家的口糧,另一部分賣錢為母親抓藥後,他便幹脆地放任整片田荒蕪下去,自己則跑去了老木匠那裏,給他當學徒工,學一些木工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