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少在書房訴衷腸,蔡琰見此過來安慰,忽見地上丟紙一張,那字還算工整——周洛覺得這跟自己會騎馬舞劍差不多的道理,下筆的姿勢、力道無意間掌控的很熟悉,再說周洛在二十一世紀那會兒還參加過兩暑假的書法班……
蔡琰如蔡邕一般,初見小詩,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畢竟蔡琰的童年全是在吳會過的,一個十五周歲的少女如果有十年是在吳會的,從感情上講,那才算是真正的故鄉。
——那蔡琰今年虛歲十六,比水心稍長兩月,去年已經行過笄禮,並許給了河東衛家。周洛進了師門,當然得弄清楚師妹的芳齡。周洛輔一知道蔡琰已經許配不禁疾呼可惜。
再想蔡琰身世,不免心中擔憂,畢竟蔡琰一生磨難重重為後人所知,周洛暗暗決定,要憑自己的努力給蔡琰謀一個好出路。周洛不怕改變這個曆史——他就不信蔡琰願意用自己一生坎坷去換取千年虛名。
還有,周洛奇怪的是蔡琰的表字居然不是“文姬”,而是“昭姬”。周洛不禁怕怕,難道蝴蝶效應如此神速,曆史已經改變了?
再說,那“昭姬”諧音和諧得別扭……於是,周洛提出“文姬”二字之時,蔡邕當即拍板,改字“文姬”……周洛汗顏,自己這麼一不小心難道又把曆史糾正回去了?隻是周洛不知道,曆史上蔡琰原本就是表字昭姬,隻是後來避司馬昭諱而改文姬,並不是他把曆史改來改去。
話說蔡邕周洛還在無言啜泣——丫就等小丫頭給兩男人幾句安慰呢,卻發現不對啊,蔡琰的捧著紙遮著臉的手在發抖呢……莫非也想起了往事?好一會兒,蔡邕很是悲情地哼了一聲:“琰兒……”
蔡琰終於自言自語:“惟聞鍾鼓之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時萬籟俱寂,月光朦朧,思緒翻飛……我覺得這一句話寫得比詩更美……”
蔡邕聞言忽地起身,夾手奪過紙片,默念“……”,然後揉了一把老眼,“啪”一巴掌排在桌案上,道:“嗯,這一句真不錯……”
周洛怔在當場,丫敢情老頭剛才就念了《靜夜思》,沒看下文啊。
忽然又興奮莫名,丫李白的五言絕句名篇還不如我的一句話……雖然這句裏頭的成語不知是哪來的……對了,當時整“班門弄斧”時不就唬了一把陳到嗎,得,以後就拿成語唬弄人——我可是玩成語接龍玩到大的,那玩起來就是妙語如珠、字字珠璣……
嗬嗬,隻是周洛又不知道了,自己寫這句補充時是腦中浮現,信手沾來的,其實這句話中幾個詞語分別出自好幾個詩人之手,光是一個蘇軾就夠有分量了……
數日無話,直到二月初一這一日。(注:作者自己推算,農曆二月初一為乙亥日,根據獻帝記事,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因反對董卓遷都,是日被董卓罷免。)
這日,蔡邕上朝,直至傍晚方回。及至府中,急忙引蔡琰、周洛二人入書房之中。
書房內,蔡琰輕掩上門。周洛察言觀色,已見蔡邕眉頭緊鎖,一臉愁容,與平日大為不同,知有事發生,隱約猜到可能是朝中出事。因早幾日剛進洛陽的時候就已經聽說了關東諸侯起兵共討董卓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