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帝算是一位比較開明的皇帝,他不心胸狹隘、不剛愎自用。隻是他善於權衡利弊,平衡得失,總想把損失降到最低,從而顯得懷柔有餘、魄力不足。
萬智一家的案子發生之後,就有許多朝廷官員上奏折彈劾沈榮華,又有諸多學子為他們一家伸張正義討公道,鬧得沸沸揚揚。萬智一家在京城卑微到毫不起眼,因跟萬戶侯府是一家,才跟一些名門世家有了拐彎抹角、八杠子打不到的一些關聯。他們家出了事,萬戶侯府沒反應,怎麼就有這麼多人替他們家說話呢?
仁和帝不傻,他明知這裏麵內幕重重,卻想用最簡單的方法處置。削掉沈榮華的封號,把她關進大牢,是想穩定朝廷局麵,安撫那些學子。萬智一家的案子一直未審,他也沒說如何懲治沈榮華,就是想拖延。等風頭過去,他再把沈榮華放出來,重重補償一番,這樣一來,林楠也就不好意思跟他翻臉了。
可陰謀毒害萬智一家幾十口的真凶現形了,還有學子官員鬧騰不休,端寧公主和幾位皇子參與進來了,這就不好收場了。讓他沒想到的是有十幾名殺手想刺殺沈榮華,結果人沒殺掉,倒把順天府大牢拆了,把犯人放走了多半。事態演變到這種地步,作為皇帝,必須給天下臣民一個交待,這令仁和帝頗為頭疼。
就在這節骨眼兒上,一直消停安定、讓仁和帝頗為放心的沈榮華拋出一顆驚天響雷。她要敲登聞鼓、狀告皇上,她認為事情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都是皇上造成的,皇上就要還她一個公道,給天下人一個說法。曆朝曆代敢跟皇上要說法要公道的人不少,但敢敲登聞鼓告皇上的人史書上還沒有記載。
仁和帝靠坐在龍椅上,單手掐著前額,斂眉沉思。作為皇帝,他不怕沈榮華一個弱女子,但他怵林楠發威,更擔心這件事帶來的影響以及事件的後續。他也知道沈榮華有底氣來鬧,沒有最合理最穩妥的說法,她絕不會善罷某休。
昨夜京城發生了重大且怪異的事,眾臣工都提心吊膽,皇上不高興,他們哪敢放鬆?散了早朝,不管有沒有公事,他們誰也不敢回府,都在宮中待命。沈榮華要狀告皇上的消息傳來,他們都驚奇不已,各有想法,卻不敢有絲毫表現。看到仁和帝隱怒思慮,他們連大氣都不敢出了,隻怕一不小心被無辜牽連。
登聞鼓響,仁和帝沉著臉坐直了身體,眾臣子也都打起了精神。
朱閣老出列,上前啟奏,“皇上,此案不能接,此風不能助長。天下百姓這麼多,若每個人受一點點委屈就要狀告皇上,這天下還有規矩禮法可言嗎?若沈氏有冤,大可以求皇上親審,還她公道,可她現在要告皇上,這不是蔑視王法朝綱嗎?再說,萬智一家的案子未結,沈氏是否無罪也沒定論,更不能容她造次。”
“臣附議朱閣老,天地之間最尊貴的人莫過於皇上,沈氏要狀告皇上,敢問由誰接她的狀紙?由誰審理此案?依舊之見,沈氏純粹是無理取鬧。”
“臣附議朱閣老,且不說沈氏是否有冤,單她要狀告皇上就是心存不軌,臣懇請皇上重懲於她,絕不姑息。沈氏之所以膽大包天、目空一切,就是因為朝廷對林聞封賞太過厚重,導致沈氏有恃無恐,臣懇請皇上削去給林聞的一切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