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楊秋一言不發,金斯利再度嘆了口氣,道:“烈賜教會對你的追殺,其它的教派並沒有盲從,並沒有同仇敵愾地不容你這挑釁正神教派權威的黑魔法師在這片大陸上活勤。你本人正是如今這求同存異共存規則的受益人,我希望你能更認真地考慮仔細你所追求的真理之道。”
“如果不具備已經被證實可行的包容性,你的真理之道,就不能稱之為正確的真理之道,也不能永遠支撐你的信念,你總有一天會麵臨信仰崩塌,那是你和我都不會願意看到的情形。”
施法者不向神祗交付信仰,不代表施法者沒有信仰。
與將信仰寄托於神祗的神官、信徒不同的是,施法者更多地將信仰加諸己身,以自己所追求的道路為信念的依托、信仰的根基。
每個施法者追尋的道路都是不同的,但又是相通的——施法者不相信神祗萬能,他們更相信自身的能力和自身所追求探索的信仰,並深信這才是自身一切力量的來源。
簡而言之……正神信徒追求的是成為正神的眷屬,而施法者更加野心勃勃,他們隻想把自己打造成神!
以真理之眼的形態、能被強者呼喚而來的本位麵世界規則的具現化象征“真理之門”,是對施法者所選道路正確性的最有力證明!
這個世界,通往神之道的階梯,是明明確確地擺在那兒,激勵著無數強者前赴後繼的!
大道萬千,可通證道——這個世界的諸神,皆是因此而來。
金斯利已經目睹到楊晉升傳奇的現實,但金斯利仍舊對楊選擇的道路抱持保留態度。
金斯利是肯亞人,肯亞人以黑、青、棕等深發色為貴(曾經出身肯亞貴族的哈爾就有一頭棕發),長著滿頭紅發的他一看就是肯亞帝國的平民血統。
平民出身,對貴族要說多有好感、多有同理心,那就完全談不上。
但金斯利雖然不喜歡以農業為主的鄉下貴族,卻並不表示他能接受“腦子有病”的弟子楊過於激進的想法——他是肯亞人,他出生的時候正是肯亞帝國轟轟烈烈的大航海時代開啟的時候,而首批下海,從外大陸帶回糧種、棉種、以及各種香料的人,正是當時的肯亞貴族。
外大陸的糧種、棉種、香料,對於拿巴倫大陸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當時的肯亞平民受益良多。
因大航海的需求而持續得到發展的魔法科技,誕生了諸如魔法蒸汽列車、魔法飛空艇、魔法氣勤車等等新事物,肯亞帝國的機械造物更是隨著肯亞棉布、肯亞香料、以及玉米土豆等等高產作物傳遍了整個拿巴倫。
金斯利遊歷大陸時,便親眼看到過不僅是萊茵王國、什加公國這些東部國家,遠西的死亡神係教區王國、極南地的海神教區王國,都有大量平民穿著肯亞帝國的棉布衣物,更有數之不盡的人依賴高產的玉米、土豆維生。
貴族確實貪得無厭,但貴族也是拿巴倫大陸人類社會必不可缺的構成部分,如果沒有貴族,就不會有轟轟烈烈的大航海,不會有魔法科技的興起和機械造物的盛行,更不會有高產作物的普及——能把糧種和棉種帶到大陸各個角落的內流商隊、內海船隊,幾乎都有著貴族的支持。
楊對平民的重視金斯利是認可的,可如果楊的真理之道必須與貴族不兩立,那麼金斯利就很難相信楊的路能走得通。
楊秋可以理解老師的想法。
金斯利這個人,小氣,自私,吝嗇,刻薄,脾氣又差,但不可否認的是,金斯利不是不能滿通的頑固之人。
金斯利不僅能容忍剛成為學徒就經常發“暴言”的楊秋,對於得罪過他的人,也多有包容,不是仗著實力強橫就睚眥必報之人——那種有嚴重性格破綻的人,在這個力量有毒的世界是沒法兒成為強者的,就算不當施法者、去走武道,也絕壁老早就會發瘋墮落。
不過楊仍然對自己選擇的道路有充分的自信。
既然金斯利選擇在這個當口上對他說實話,楊秋也就不敷衍他了,待金斯利表達完想法後,便笑著開口:“我得為我自己辯解一句,我絕非一定要與所有的貴族不兩立。智慧生物構成的社會,無論如何嚴防死守也必然會出現壟斷大量資源的上層人物,這種現象是不可能被消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