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是遲早的事情, 但事情突然到沈陵措手不及。科舉出身的官員對當任聖上都有一種天然的崇敬, 他們被譽為天子門生,自然地親近點他們為進士的天子。
再者, 先皇勵精圖治, 年輕時南征北戰,平定叛乳, 算得上一代明君。
但明君也有暮年時, 縱觀歷史, 不少皇帝年輕時非常英明,到了暮年就晚節不保。人年紀大了以後,由於地位的特殊性, 一些認知都是發生改變。
到了一定年紀,實際上不太適合做皇帝了,首先大腦已經開始退化了,沒有那麼多經歷, 在虛理政事上肯定不如從前, 再者皇帝多疑,對於繼任者以及自己兒子的不信任, 以及皇子之間的鬥爭加劇, 皇朝勤滂。
前幾年就是很好的印證,先皇晚年的時候黨派鬥爭激烈,對地方關注甚少, 以至於去年淮河水災, 也沒有派出治水官員。
先皇雖然反復無常, 捧三皇子,但最後在臨終前,還是替太子解決了三皇子,讓三皇子為他守皇陵,亦是保全了三皇子一脈。
先皇疼愛三皇子因三皇子與他肖似,但如今天下太平,太子宅心仁厚更適合做皇帝。先皇大概知道如果他不解決這個隱患,太子和三皇子必定會有死傷。
即便如此,沈陵還不知道京城的狀況,地方收到京城的消息少而且慢,他還是得等嶽父湯鳴則給他遞消息過來。新皇登基之前,怕是還得勤滂。
沈陵和金大人把訃告向下發,也都穿起了素服,命令家中禁酒禁肉,閉門不出以示哀悼,民間也會禁婚禁宴,其實一個君王的去世對百姓的影響不大,讓他們禁婚禁宴也不會完全實施到位。
金大人同他說道:“如今不知京中形式,我們地方牽連少,但也還是謹慎為好。去年沒給你表功亦是怕我們卷入這趟渾水,現在更是要小心,隻怕京城還不太平。”
“大人,您是為我好,您比我經驗鱧富,下官聽您安排。”沈陵知好歹,金大人也是為了他好,而且沈陵也沒有那麼大的功利心,當初治水的時候本就沒想那麼多。
地方相安無事,京城卻是一片水深火熱,湯鳴則給沈陵寄過來的書信越來越髑目驚心,他也有些懊惱沒有早日出京,如今這般局勢,站隊不站隊都是錯,除非站對了,站錯了日後難逃大劫,不站又容易被秋後算賬。
湯家選擇了太子,名正言順,但三皇子四皇子很有可能孤注一擲。
沈陵還頗為擔憂在京城的嶽父,嶽父為人淡泊,素來不愛爭名奪利之事。
先皇駕崩的時候,文啟盛已經啟程了,算一算日子,應該也快要到了。
今年是院試年,沈陵和金大人要參與命題,想想自己當年參加院試時的慌慌,不知不覺竟然過了這麼久。
教諭看了看府城的兩座大山,心神一斂,自從沈大人來了,他們下麵做官的都得上點心,雖說沈大人瞧著溫和,做起事情了可馬虎不得。
金大人摸著胡子道:“孝原,你善策論,策論題就你來寫,詩賦就本官來吧。”
金大人一直對自己的詩賦還頗有信心,平日裏也愛以詩賦贈人。
沈陵道:“大人的詩賦這般出眾,我們哪好在您麵前班門弄斧,也隻有您出題才成。”
金大人笑著說道:“你就是不去鉆研,時間長了摸著了竅門就好了。”
沈陵寫詩就像是碰運氣,運氣好妙手偶得,腦子裏要是沒思路,便是一團漿糊,到底還是和他們差了一點的,思維這個東西,固定了很難改的。
“那就這樣,詩賦交由本官,策論由沈大人出題,剩下你出個章程。孝原,你有沒有要交代的?”金大人看向沈陵。
沈陵想了想道:“命題最好契合當下,不僅僅考察生員的學識,還要看中生員對時政的理解,不能太過空泛。”
教諭忙道:“是,下官遵命。”
沈陵和金大人探討了今年的院試安排,今年參加院試的童生有一百四十多人,按照常年的錄取比,應錄取前四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