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番外(三)擊鼓罵賊(1 / 2)

五天後, 王猛將晉王押解回京,陛下親率百官在城門口接應王猛, 以示禮遇。

見到王猛之後,陛下拍著他的肩膀以示親厚,陛下公務繁忙, 問了情況, 表揚了王猛幾句之後便要離開,王猛問道:“陛下, 反賊趙義現下應當如何虛置。陛下……陛下要不要見見他。”

趙景湛猶如實質的目光掃視了一眼王猛,淡淡道:“不必了,朕與他並無什麼話好說。將他押入大理寺, 交由黃聿好生看管,關於他的虛理朕擇日下旨。”

王猛抱拳道:“是, 陛下。”

說完, 陛下就上了馬車離開了。

王猛看著陛下的馬車遠去的背影, 搖了搖頭, 以前他和當時還是太子的陛下在汝南賑災的時候, 彼時陛下少年心性, 他還勉強能窺見陛下的想法, 如今卻是越來越不懂陛下的心思了。

兩日後, 太宗陛下下旨虛置反賊趙義, 這條虛置趙義的旨意十分奇特,毀譽參半,成為了雄才偉略的梁太宗百年之後被人議論不休的三大汙點之一。

後人事自有後人評說, 在梁朝當時,梁太宗這條命令卻讓整個江都的門閥摸不著頭腦。

太宗陛下的旨意是:將反賊趙義綁在午門前,江都城的人民和百官均可上前去罵賊。大理寺的人要時時刻刻看著晉王,若是晉王自戕或者被殺死,就將守衛之人治罪,反賊必須是被朝中大臣和百姓同仇敵愾罵死的。

這道旨意一出,群臣皆麵麵相覷,簡直聞所未聞!!!

群臣心中犯了嘀咕,拋開對趙義別開生麵的虛理方式,陛下此舉是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若是誰如果沒痛罵趙義,陛下會不會以為他心中有鬼,若是罵了趙義,陛下會不會以為他們是急著要撇清關係?

太宗陛下不似先帝,他表麵上君子溫潤,實則聖心難測,有仇必報。就比如他現在出的這個主意,實在是個損噲德的主意,趙義戎馬倥傯,以前也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親王,如今卻要被以前他根本看不上眼或者曾經投靠他的小人螻蟻作踐,那滋味恐怕比淩遲加身還不好受。

眾人一想皆膽寒,我們這位陛下恐怕是比先帝和晉王加起來還不好對付的角色。

想當年,晉王年富力強,在朝堂上隻手遮天,而當時的太子不過是黃口小兒,無一門閥支持,更無武將追隨,說不好聽一點,他這個太子不過是個笑話而已。

當時誰也沒想到,他雖未少年,竟然將臥薪嚐膽做的爐火純青,在晉王的高昏下,他隱忍不發,耐著性子埋頭做事,在晉王的眼皮子底下一步一步發展壯大。

等晉王和朝臣反應過來的時候,他已經是在朝堂上一呼百應,軍功赫赫的儲君了,從假太子到真儲君,他用了十年時間。其心智之堅,雄才偉略可見一斑。

這樣的君心,又豈是那麼好猜的?

不過朝堂的老狐貍們都知道,槍打出頭鳥,隻要他們穩住心性,不要做那第一個出頭之人,其他人怎麼做,他們便怎麼做,那自然不出什麼大錯,有道是法不責眾嘛。

陛下的聖旨剛剛下達,就有人迫不及待做了第一個吃葡萄的人。

那人從知道反賊趙義將被押解到午門之時,就每日在大理寺門口等著了。趙義的囚車剛駛出大理寺的大門,他就沖了上來,觀他樣貌不過弱冠,仔細一看容貌還算的上清秀,隻是此時雙目赤紅,殺氣騰騰,看上去竟然向一尊煞神。

大理寺的守衛不知此人意欲何為,若是過來罵反/賊趙義兩句,便也罷了。若是要過來劫獄或者了結反/賊,讓這反/賊在他們手裏出了事,不要說是頭頂的烏紗了,隻怕這頭都要搬家了。

大理寺的守衛看著他充滿殺氣的眼神,紛紛上前將囚車團團圍住,戒備地看著他。

此人站在一丈開外,從天理說道人倫,從公理引到道義,引經據典罵人不帶髒字教育了趙義半個時辰,擋在晉王囚車前麵的大理寺眾守衛都想將他的嘴給堵嚴實,趙義又如何能受得了這番屈辱,隻是大理寺的人為怕他自盡,將他的嘴巴用白綾堵上了,他既不能還嘴,也不能咬舌自盡,隻能用赤紅的眼神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此少年尖酸刻薄的風格,若是當時有大臣在場的話,定能從他的言語間找到熟悉的味道,因為他的唇槍舌劍像極了先朝的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