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在折他的壽嗎?
趙曜一邊對孟老先生說“使不得”,一邊急忙回禮。
皇帝很狡猾,等孟老先生向趙曜行完禮,他這才走過去扶起孟老先生。
“孟老,您向小十行這麼大的禮,小十可受不起。”
站在角落充當背景板的孫奎聽到皇子這麼說,在心裏吐槽道:皇上,那您怎麼不在孟老向十殿下行禮之前,阻止他老人家?等他老人家行完禮,您才說這話,是不是太晚了些?
趙曜連連點頭附和皇帝的話:“我受不起的。”說完,他又向孟老先生回了一禮。
孟老先生忙扶起趙曜,神色慈愛地說道:“十殿下快快請起。”
趙曜站直身子,乖巧地對孟老先生笑了笑。
皇帝故意裝作不知地問孟老先生:“孟老,您為何行如此大禮?”
“回皇上的話,草民是感激十殿下為天下讀書人做出印刷術,又為天下百姓做出曲轅犁。”當年,印刷術出來的時候,孟老先生寫好幾篇文章和好幾首詩詞來讚歎印刷術。
前幾年,趙曜又做出曲轅犁,再次震驚到孟老先生。雖然他老人家是大儒,但是他平日裏也經常種地。他並不是那種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人,也不是那種覺得讀書高貴,不能下地的人。相反他非常喜歡種地,他吃的糧食和菜都是他自己種的。
就是因為知道種地的辛苦和不易,他老人家一直提醒並警告世人愛惜糧食。他時常寫有關種地、有關糧食、有關菜蔬等文章或者詩詞。
他老人家也專門寫過關於農活方麵的書。他還勸誡學子們不要隻顧著讀書,也不要以為讀書人就高人一等,更不要看不起辛苦種地的百姓。他經常建議學子們多下地走走看看,最好親自體驗種地的不易,這樣他們日後進入仕途就能知道怎麼造福百姓。
孟老先生這個人很樸實,不整那些花裏胡哨的,也不像有些沽名釣譽之輩。他覺得讀書人想要做官沒有什麼不好,也不覺得讀書人有功名利祿之心不好。他更不認為做學問的讀書人就品行高潔,比讀書做官的人高貴。在他看來,不管出於什麼目的讀書,隻要能救世或者濟世,又或者能造福百姓,就是好事。
他經常對友人或者他的學生們說,他不是大儒,也不比其他人厲害或者高貴,相反他比不上那些真正為百姓做事的人。
他還時常嘲諷自己,說自己研究了一生的學問,卻從來沒有為百姓做過一件好事。當年,他回歸山林,其實就是逃避。他覺得自己是個膽小可恥的人,不配做大家景仰的大儒。
先帝冊封他為大儒的時候,他是拒絕的,他認為自己沒有資格,直到現在他都覺得自己不配做大儒。
在歸隱山林這些年,孟老先生除了研究學問,也專研農活。由於他自己種地,他了解種地的各種困難,他一直想解決種地的難題,但是他做不到。
前些年,孟老先生走訪了很多種地經驗豐富的老農。老農們知道什麼時候撒種最好,知道什麼時候插秧最好,知道怎麼預防蟲害等很多事情,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解決耕地困難,不知道怎麼提高糧食的產量……
孟老先生隱居的地方在江南某個偏遠的山裏,趙曜製造出來的曲轅犁最適合耕江南的田地。它讓耕地變得簡單了些,也變得輕便了些。
要想糧食增產,除了種苗好,除了要施肥,除了要灌水等緣故,最重要的是要耕好地。如果地耕的不好,再好的種苗,再有充足的肥料,充足的雨水都不能讓糧食增加。
耕地是種糧食最基本的,最困難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曲轅犁的出現真的解決了耕地困難的問題。
江南地區的糧食本來就要比其他地方多,曲轅犁的出現讓江南的糧食翻了幾番。
這幾年,江南的糧倉裝滿了糧食。不止如此,百姓家裏也裝滿了糧。家裏有了餘糧,百姓們心裏踏實,再也不用擔心餓肚子。經曆過前朝暴亂,沒有糧食吃,淪落吃土,甚至吃人的地步,百姓們再也不想經曆一次。
因為曲轅犁的出現,百姓們對趙曜感恩戴德。有不少百姓把趙曜這個十殿下稱為“再生父母”。在民間,在百姓心中,趙曜這個“不受寵”的十殿下有著很高的名望。
前些年,因為宣平侯他們到處吹噓代王的戰功,代王在民間有很高的名望,太子遠不如他。但是,這幾年,百姓們感激的不再是戰功赫赫的代王,而是趙曜。
對百姓們來說,沒有什麼比糧食重要。十殿下讓他們的糧食變多,十殿下就是他們的大恩人。
一向關心民生的孟老先生,自然也非常感激趙曜。他老人家這次出山講學,第一站選擇在京城,一方麵是因為京城在天子腳下,全大周最為優秀的讀書人都在京城。另一方麵是他想見見做出印刷術和曲轅犁等東西的十皇子。
在來京城之前,孟老先生特意打聽了有關十皇子的事情,知道他是一個不受寵的皇子。還了解到因為他的外祖家沒有什麼權勢,所以朝中並沒有大臣待見他。
孟老先生想著自己有大儒這個虛名,如果他來京城拜見十皇子,多多少少能幫到十皇子。但是,當他見到趙曜的時候,他忽然明白為什麼年幼的十皇子能做出這麼多利國利民的好東西。他還發現十殿下並不像傳說中那樣不受寵,相反皇上很寵愛十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