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京城將會舉辦會試和殿試。從這個月開始,來自各地的考生們陸陸續續抵達京城。
相比較三年前的會試和殿試,參加今年會試和殿試的考生要多了不少。
雖然今年的會試和殿試是第二次,但是要比上一屆成熟多了。最重要的是上一屆的科舉考試,讓天下學子們見到朝廷的重視,也讓他們明確地看到他們的未來。所以,今年參加會試和殿試的考生變多了。
說到今年的科舉考試,就不得不提楚王。今年京城的鄉試和會試由楚王負責主持。
因為楚王負責京城的科舉考試,楚王在天下讀書人心中的地位又提高了很多,這讓代王又嫉妒又憤怒又不甘。
代王也想主持科舉考試,為此,他還特意去求皇帝,結果被皇帝狠狠地罵了一頓。代王身為武將,平日裏很少讀書,讓他去主持科舉考試,一定會天下讀書人笑話嫌棄。
這幾年,朝堂上的局勢變成代王和楚王相庭抗禮。
代王和楚王之間爭鬥的厲害,雙方勢力互不相讓。
雖然景王和魏王也參與了奪嫡,但是他們兩個不太被看好。再說,朝中大臣大多數都認為楚王是太子,隻是皇帝沒有公布。
自從幾年前,廢太子被廢後,大臣們一直催促皇帝立新太子。一開始,皇帝因為被廢太子傷了心,暫時不想立新太子,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儲君。再加上,大臣們再三催逼,皇帝無奈,隻好同意新立太子,但是為了避免兒子們再次相互殘殺,皇帝表示他不會公布太子是誰,但是冊封太子的聖旨已經寫好,並且放在紫宸殿的“中正仁和”的匾額後麵。等皇帝駕崩後,再從匾額裏取出冊封太子的聖旨,屆時太子將會繼承大統。
對於皇帝的這種做法,大臣們自然反對,因為前所未見為所未聞。大臣們還覺得皇帝這麼做太兒戲了,但是皇帝堅持這麼做,大臣們隻能聽從。這就是這幾年來,為什麼皇帝遲遲沒有冊封太子的原因。
所有人都想知道放在“中正仁和”匾額後的聖旨上寫的太子是誰。代王還曾經動過偷聖旨的念頭,當然他也隻是想想,並不敢真的去偷。他要是真的去偷,隻有死路一條。
不說皇宮裏戒備森嚴,就說紫宸殿的周圍一直有禁衛軍把守。還有看不見的暗衛盯梢,根本不可能有人能把冊封太子的聖旨從紫宸殿裏偷出。
把冊封太子的聖旨藏在紫宸殿的匾額後麵的主意,還是趙曜出的。當時,趙曜並不是跟皇帝說的,而是跟梁嬪說的。他跟梁嬪聊奪嫡的事情,然後他就提到夢中趙耀那個世界的九龍奪嫡的曆史,說那個皇帝在奪嫡中勝出後,擔心他的兒子們像他們兄弟們一樣奪嫡,就不再設立太子,而是把冊封太子的聖旨放在上朝大殿的匾額後麵。
梁嬪聽後,就跟皇帝說起這件事情。皇帝覺得這個主意不錯,然後就采用了。
此時,趙曜坐在朱雀大道旁邊的一家茶館裏,一邊喝著茶,一邊聽說書先生說上一屆狀元帶著進士們遊街的盛況。
茶館裏有不少考生,他們聽說書先生繪聲繪色地說著狀元跨馬遊街的盛況,個個麵上露出豔羨向往的神色。對天下讀書人來說,這一生最光榮、最威風、最得意的時候就是考中狀元,跨馬遊街。
“殿下,聽這說書先生說狀元跨馬遊街的事,聽得奴婢心潮澎湃,恨不得馬上就考狀元,然後好好的風光一次。”上一屆的狀元跨馬遊街的時候,同喜跟著趙曜來看過。
“就你這腦子,你永遠都考不上狀元。”
“奴婢是考不中,不過殿下您要是去考,肯定能考中。”同喜很想看他家考中狀元,跨馬遊街的情形。“可惜,殿下您不能考。”
“就算我能去考,我也考不中。”趙曜很有自知之明的,“我可寫不來文章,更寫不來詩詞歌賦。”
“殿下,科舉考試不是不隻是考寫文章和寫詩詞歌賦麼。”同喜對科舉考試還是有些了解,“考其他的,難不倒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