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幸福過大年(1 / 2)

過了臘月二十八,轉眼就進入了臘月二十九,臘月二十九,蒸饅頭。“臘月二十八,把麵發”,這發了的麵,自然也就要用來蒸饅頭啦,因此民謠中自然也就有了“臘月二十九,蒸饅頭”的說法。這個蒸饅頭在過去來說不是隨隨便便的做,而是要精心準備,認真用心,因為做出來的饅頭是有些地方是要跟相親鄰居交換的,就是不和鄰居交換,也得細心,因為這些饅頭都將是他們大年初五以前的口糧,不到過了破五,蒸饅頭視為忌諱。因為由於春節期間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四聲)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利,所以老習俗的規定在年前都要蒸出夠全家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這叫隔年吃,這已成了人們的習慣。因此,一定要做的又好看又好吃,這才有麵子,也才吉利,非常的有講究。當然,有的地方可能是做不同的點心,不過,在尹家的老習俗裏,二十九是要蒸饅頭的。

年菜中的蒸食除了饅頭外,還有另外一些麵食。金世宗後裔完顏佐賢在《康熙遺俗軼事飾物考》中列出的滿族年菜中的蒸食就有:蒸饅頭、蒸喜、蒸花卷、蒸棗泥方圃、蒸豆沙圓包、蒸子孫饅頭、蒸如意卷等等。春節時候的饅頭,上麵都要用胭脂點上紅點,以示吉慶。現在由於沒有那麼多的禁忌,春節期間想要吃饅頭,隨時可以買到。

人們祈盼在新的一年裏家庭和和美美,順順利利,於是就刻意將那些聽起來諧音不和諧的事給一一避開。雖說這發麵蒸饅頭的事有點麻煩,但是還有不少人仍然願意堅守這老輩傳下來的年文化。尹家、鄭家等一幹親戚就是這樣的人家,他們願意遵循著這樣的老習俗,他們習以為常了,也總這樣認為,這樣過年才有年味,才算是過年!

當然,這樣的過年也有特殊的時候,有些年份,在臘月二十九這一天就是除夕,那一年就是沒有大年三十的,這樣一來,這樣的年份,人們不隻要在臘月二十九這一天蒸饅頭,還要在這一天準備豐富的年夜飯,年夜飯是最重要的,不可被忽略,是以,在這樣的年份,也有人趁空在二十七二十八就開始蒸饅頭了,這些都是視情況而定,不一定費要遵循死理!而今年恰恰是個有大年三十的年份,是以,尹爸尹媽可以慢工出細活般的悠悠閑閑的準備著,住在城裏,大超市提供方便,有好多年貨他們都是用買的,隻不過,一些有紀念意義的他們還是願意親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辛勤來體味過年的歡樂!雖然,尹爸尹媽的家資足夠他們不用動手,隻靠買東西就能過年他們也支持得起,但用尹爸尹媽的話來說,過年的東西全部用買的,那就沒有他們想要的年味了,他們寧願自己動手,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來找尋過年的快樂。

過了臘月二十九,那就是到了真正的過年時刻,大年三十兒。大年三十,一年的除夕,除夕,指陰曆十二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後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故又叫‘除夕‘,臘月三十夜稱“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是以又有除夕夜的美稱。大年三十的民俗內容首先是“合家歡聚”,這也正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人生理想之一。

大年三十這一天,不隻要忙的事情多,而且忌諱也很多。大年三十這一天,是從一大清早爬起床以後就要開始忙碌了。大年三十一早起來,一家之主就要要忙著貼春聯,貼福,貼窗花,小孩子一般是在一家之主的手下做幫手,給大人遞東西,圖個喜慶。而女主人與此同時則要忙著祭祖的東西,還要準備一家人的早餐。那些要用於祭祖的饅頭,大肉等等一類要把它放到灶上架火蒸一下,不必蒸熟,但是祭祖的東西一定的是上過火的,不然那就是對老祖宗的不敬,給自己的老祖宗吃冷飯....

而大年三十還有諸多的忌諱,譬如,在尹家的老風俗裏,大年三十是不能吵架罵人的,因為在年尾,麵臨著新的一年的開始,老風俗裏認為,大年三十要吵架罵人,以後新的一年裏都不得安寧。還有,大年三十是不能打小孩子的,即使是小孩子再調皮在搗蛋,大人也隻有忍著等到別的時間再收拾小孩子的調皮搗蛋,俗稱查後賬,但獨獨不能再這一天打罵小孩子,這也是大年三十的一大忌諱,所以說,大年三十這一天,小孩子最高興,因為,就是他們再調皮搗蛋,也不會惹來大人們的打罵,當然,聰明的小孩子也不會特別過分,明理的他們都知道還有秋後算賬這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