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春節大禁忌(2 / 2)

而在除夕守夜的時候,尹爸尹媽還準備了三個紅包,紅彤彤的隔水外皮印著簡單的金色夠了出的富貴花和童子送福花樣的紅包裏麵,尹爸尹媽都是一人塞了一張銀行卡在裏麵,銀行卡裏麵是尹爸尹媽給三人的壓歲紅包,每個人的都是吉祥數,六千六百六十六元錢,預示著六六大順的美好意寓!這也是他們家的老傳統,沒有結婚的都是小孩,都可以拿壓歲紅包還有拜年紅包的。

大年初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春節象征團結、興旺,是一個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不過這些活動因為禁止隨意燃放煙花爆竹的禁令而被取消,尹家改為上香一柱以示誠意了。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不過,這些都不是大年初一要幹的,尹家那邊的老習俗,一般拜年都是從大年初二開始的。這是為什麼呢?尹曉想,這應該是和大年初一這一天,有諸多的忌諱有關吧。

大年初一有一項最大的忌諱就是,大年初一是不興幹活的。這一風俗在全國是比較普遍的吧。所以就有了“(臘月)三十捏捏兒(包餃子),初一歇歇兒”的民謠。(這一風俗在“特殊時期”中以“過革命化的春節”的指令而曾一度廢除。)並傳說如幹活,對婆婆不利。

這一風俗來源於封建時代。從前,在一個家庭中,公婆等長輩是最高權威,媳婦是地位最低的受氣包:上侍奉公婆,中伺候丈夫,下撫養兒女,包攬一切家務。一不順公婆或丈夫的意,不是受罵就是挨打。吃苦受累一年到頭不得閑。即使遇到春節這一老百姓異常重視的節日,媳婦也不得休息。要不有一俗語流傳甚廣:多年的小溪流成河,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當婆婆多好啊,頤指氣使,耍盡權威。當然,有些正義之士看不慣,就宣揚出了一些話,說大年初一不幹活,連媳婦也要歇歇,要不然會防(害)婆婆。哪家的婆婆不想長命百歲?於是大年初一媳婦不幹活休息一天就形成一種風俗流傳下來。現在已不是隻休息一天了。

當然,這隻是一種迷信傳說。人們辛苦勞累一年,過大年了,休息休息,享受一下一年的勞動成果,也是人之常情。解放了,婦女地位提高了,然而現在有些地方,有些家庭,媳婦不用等著熬成婆了,婆婆與媳婦似乎倒了個個兒,婆婆伺候起媳婦來。媳婦在婆婆麵前頤指氣使,威風凜凜,婆婆似乎快成了受氣包。這種現象同樣是違背人情的。現在提倡建設和諧社會,首先應有和諧家庭,小敬老,老愛小,老少和美,其樂融融。我想,這樣的家庭會愈來愈多,成為我們這個社會的主流,和諧社會即速成矣。

還有俗傳農曆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此外,大年初一這天一般不倒垃圾。即使垃圾成山,也不能拿到門外丟,而要集中在一起,這是認為把家中的東西拿出去,就是把家中的福帶出去。所以即使是垃圾也要留在家裏。(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