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城時,李管事看向路邊,見到一張熟麵孔,他朝對方招招手,再對馬車裏麵的虞寧初道:“姑娘,這位就是替您打理良田的趙莊頭,他為人忠厚老實,那三虛房產都是他代收的租金,年年都準時存入錢莊。他是伺候莊稼的老把式,一眼能看出一塊兒地的問題,所以我叫他跟咱們一塊兒去。”
虞寧初知道趙莊頭,每年趙莊頭送銀票去揚州,都會送上一些田產,是個很淳樸的人。
到了郊外,他們最先去看的是一片百畝良田。
牙商提前跟虞寧初等人交待過賣家的情況。
賣家是位張員外,張員外五十多歲了,膝下隻有一個兒子,名叫張興。張興這人從小就野心勃勃,總想著做生意壯大家裏的產業,卻是幹一行虧一行,就這還不死心,去年背著家裏跟人借了五百兩銀子去做海上生意,結果商船遇到風暴,滿船的貨物都被海浪卷走了。
張員外的老妻直接被敗家兒子氣病了,張興媳婦更是帶著孩子回了娘家,短時間都不會回來。
債主頻繁來催,張員外無奈,隻得賣掉家產。
有人看上張員外的地,卻欺他急著用錢一直昏價,這才被虞寧初撿了漏。
趙莊頭檢查過,的的確確是百畝上等良田。
虞寧初沒有昏價,當場簽了契書。
張員外按的手印,按完了,老人家眼圈通紅,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
“老人家攢了一輩子的家業,都被混賬兒子毀了。”
上了馬車,沈明嵐感慨道。
虞寧初回想張員外的淚,忽然意識到,她輕輕鬆鬆從母親那裏繼承的銀子,她一直收藏卻從未想過要用的銀票,其實能夠買一家人的幾代衣食無憂。
但凡要賣地的,都是家裏出了事,虞寧初三兄妹連著買了五次地,也連著聽了五段家世興衰。
還剩最後一家,四十畝的地。
牙商道:“這家賣主是一個寡婦,姓梁。梁氏男人死了,帶著一兒一女,村裏總有人說她的閑話,梁氏便想賣一半田地,帶著孩子們搬去城裏。”
沈明嵐好奇道:“說她什麼閑話?”
牙商早看出她們是姑娘了,哪能講村人口中的捕風捉影汙言穢語,含糊道:“怪她克夫什麼的。”
沈明嵐很替梁氏打抱不平。
虞寧初也想象了一個丈夫死後整日緬懷亡夫卻還要麵對流言蜚語的可憐女人。
馬車停到了梁氏要賣的田地前。
虞寧初幾人分別下車,就見地頭前停了一輛平板騾車,車上有對兒母女倆麵對麵坐著,正在嗑瓜子。那婦人三十出頭的年紀,麵皮白凈,柳眉杏眼,頗有幾分顏色,她的女兒才五六歲的年紀,好奇地打量著虞寧初等人,看起來天真無邪。
牙商出發前,派人快馬來通知梁氏有人要來看地,要她提前在此等著。
看到牙商,梁氏將手裏的瓜子交給女兒,笑盈盈地跳下車:“鄧哥,這幾位小公子就是買家吧?”
牙商:“是啊,算你運氣好,剛托我沒多久就遇到了大主顧。”
梁氏多看了沈明嵐、虞寧初兩眼,開始誇起自家的地來:“我男人活著的時候,對這些地比他兒子閨女都好,年年都要施兩遍肥,伺候的一畝地比別人家的地要多收幾十斤糧食,要不是他短命先走了,我都舍不得賣。”
沈明嵐呆呆的,按照牙商所說,梁氏的男人才死半年,梁氏竟然好像沒事人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