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四書一圖(1 / 2)

“破浪?《三略》注?『六韜』注?墨經解?中原圖?”劉駹默默在心中念著這五本書的名字.隨手拿起一本便看了起來!

“破浪”,破浪槍的內修心法和槍式.劉駹從其中了解到,這世界真的有內功這種東西存在,隻是,為什麼到後來就全都消失了呢?劉駹不明白.

“《三略》注”,“『六韜』注”顧名思義,三韜和六略兩本書的注解!

《三略》也叫《黃石公三略》,傳說是漢初黃石公(又稱圯上老人)所著,傳授給張良的。《史記•留侯世家》有記載:秦朝末年,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沒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隱居。一天,他在鎮東石橋上遇到位白發蒼蒼、胡須長長、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橋下,便叫張良去幫他撿起來。張良覺得很驚訝,心想:你算老幾呀?敢讓我幫你撿鞋子?張良甚至想拔出拳頭揍對方,但見他年老體衰,而自己卻年輕力壯,便克製住自己的怒氣,到橋下幫他撿回了鞋子。

誰知這位老人不僅不道謝,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腳來說:“替我把鞋穿上!”張良心底大怒:嘿,這糟老頭子,我好心幫你把鞋撿回來了,你居然還得寸進尺,要讓我幫你把鞋穿上,真是過分!

張良正想脫口大罵,但又轉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撿起來了,幹脆好人做到底。於是默不作聲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張良的恭敬從命,贏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經過幾番考驗,這位老人終於將自己用畢生心血注釋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張良。”的記載。但據《漢書•藝文誌》說:“漢興,張良、韓信序次(整理)兵法,幾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至於孝成(漢成帝)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班固、班昭根據這些寫成《漢書’藝文誌•兵家》,其中並無《三略》一書著錄。查《漢書》成書於東漢和帝(公元89—105)年間。可見在東漢中葉以前並沒有《三略》這個書名。東漢末年建安年間,陳琳(?一217年)在《武軍賦》中始提到“囬天軍於易水之陽,以討瓚焉。鴻溝參周,鹿菰十裏,薦之以棘,為建修櫓,幹青霄,深隧,下三泉,飛雲梯,衝神鉤之具,不在孫吳之篇、『三略』、『六韜』之術者,凡數十事,秘莫得聞也。乃作『武軍賦』,”三略六韜就是從這裏來的。魏明帝時,李康《運命論》始有“張良受黃石公之符,誦《三略》”之說。東晉末年(公元400—417年),李暠為西涼公,征劉{日丙}為儒林祭酒從事郎中,劉{日丙},曾注《黃石公三略》流行於世(見《北史》三十四卷,魏書五十二卷)。《隋書•經籍誌》始著錄《黃石公三略》三卷,。題下邳神人撰。書中自稱“《三略》為衰世作”。因此《三略》的成書時間大約在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

《三略》一書雜采儒家的仁、義、禮;法家的權、術、勢;墨家的尚賢;道家的重柔;甚至還有讖諱之說。全書講政治策略手段較多,而直接講軍事的反而較少。

《六韜》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是一部具有重要價值的兵書,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受到曆代兵家名將的重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國外也有深遠影響,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三略》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兵書,以論述政治戰略為主,兼及軍事戰略。該書問世以來,受到曆代政治家、兵家和學者的重視。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該書還先後傳入日本和朝鮮,並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鬼穀子》是一部由鬼穀子講授、後經蘇秦、張儀等人補充、修改而成的集縱橫家、兵家、道家、仙家、陰陽家等思想於一體的政治理論著作。

後來呢,我們總聽有人說某某人經通三韜五略,這裏就省略一略,是為謙虛的說法,比如:古人行軍作戰,要講三韜五略。軍棋就是一場戰爭,也要講三韜五略。天時,地利,人和,是為三韜。

[墨經解],比墨經更加的詳細內容,比墨經更加齊全.

《墨經》是《墨子》書中的重要部分,約完成於周安王14年癸巳(公元前388年)。《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墨家著作的總集,是墨翟(人稱墨子)和他的弟子們寫的。墨翟是魯國人(約公元前468~376),他是一個製造機械的手工業者,精通木工。墨子一派人中多數是直接參加勞動的,接近自然,熱心於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又有比較正確的認識論和方**的思想,他們把自己的科學知識、言論、主張、活動等集中起來,彙編成《墨子》。《墨經》有《經上》、《經下》、《經上說》、《經下說》四篇。《經說》是對《經》的解釋或補充。也有人認為《經》是墨家創始人墨翟主持編寫成自著,《經說》則是其弟子們所著錄。《墨經》的內容,邏輯學方麵所占的比例最大,自然科學次之,其中幾何學的10餘條,專論物理方麵的約20餘條,主要包括力學和幾何光學方麵的內容。此外,還有倫理、心理、政法、經濟、建築等方麵的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