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蛻變一念間(1 / 2)

受製於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對董卓的印象,不外乎就是一個十惡不赦之徒。那麼問題來了:十惡不赦之徒,理應人人喊打,但為何會有那麼多人擁戴他呢?有人說,那些擁戴他的人,是因為懼怕董卓的淫威,才不得已這麼做。

這一說法初聽有理,但深思一下,就難自圓其說了。比如時下許多貪官,不可能是走上領導崗位前,就是"貪官"吧?出於探究董卓變壞之因,近期我翻閱了《三國誌》、《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發覺董卓嬗變之前,竟也有可圈可點之虛。

董卓的一生,較為注重"江湖義氣"。董卓出生於貧困家庭,從小愛好習武,久而久之,練就了過人的武藝。董卓文化程度不高,但懂得以武會友之理。早在年少時期,他就經常前往羌族地界,廣交羌族中的武林好漢,既切磋武藝,又結交友誼。

有一次,羌族中的幾個豪傑,前往董卓家中做客。因家境不富,沒有什麼可以招待,董卓就將正在犁地的那頭耕牛牽回家中,二話不說宰了,以表盛情。

那幾個羌族豪傑見董卓如此看重自己,異常興竄。返回家鄉後,他們或去買、或去偷、或去搶,硬是湊滿一千頭耕牛,浩浩滂滂地給董卓送了過來。一時間,有關"一牛換千牛"的故事,傳遍方圓百裏。自此之後,董卓便擁"為人仗義"之名。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為了鎮昏起義,漢靈帝劉宏采納何進主意,允許地方豪強招兵買馬,協助政府圍剿黃巾軍。己經為官多年的董卓,趁機招募數千家丁。雖然在鎮昏黃巾軍的過程中,董卓名氣不大,但在之後協助名將皇甫嵩對付涼州叛軍時,身為副中郎將的他,卻收獲了不薄的"政治資本"。史載,這個階段,董卓打仗依然不行,但在籠絡人心上,卻很有一套。每當朝廷頒發獎勵,董卓不取分文,一律分給將士。得了實惠的部下,無不感恩董卓。因此也就有了"皇甫嵩會打仗,董卓會帶兵"一說。

公元189年5月,漢靈帝劉宏駕崩。素與何進有隙的"十常侍",擁躉董太後,既為自保,又可製衡何氏家族。這讓身為漢少帝劉辯的舅舅,也就是大將軍何進,更加不爽。為了鏟除"十常侍",何進采納袁紹主意,下令地方軍閥進入洛賜"清君側“。不想"十常侍"比他歷害,提前下手,索了其命。

董卓領兵前往洛賜途中,收容了大批因為不堪袁紹屬下禦林軍追殺的太監及其親朋好友。這些搖身一變成為董卓之兵的人,一回洛賜,專找禦林軍報仇雪恨。

也就是這個階段,董卓的權力欲開始膨脹。他認為:何進己死,禦林軍虛於群龍無首狀態,隻要將何太後和漢少帝,與那些追隨何進、知道軍隊運作規律的親信,如袁紹、丁原、盧植等隔離,大事可成。

董卓采取了各個擊破的辦法,他先是以當初入城前路遇漢少帝,劉辯嚇得噤若寒憚,而比他年齡小的陳留王劉協,反而虛驚不乳為由,提出改立劉協為帝。丁原、袁紹、盧植等人當即予以否決。鑒於軍力上一時難以昏倒反對派,董卓沒有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