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趨弱趣味湊(1 / 2)

誰都知道,《三國演義》越到後麵,故事性就越弱。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在於開篇登場的那些著名人物,逐一逝去。"舞臺"少了人,沖突性就窄,沖突一窄,故事性就差,故事一差,趣味性就沒,趣味一沒,還會吸引人嗎?這就象祥林嫂老說"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狼"的話一樣,瞎嘮叨,誰願聽?

其實在文學作品中,這種"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情況,屬於普遍現象。惟因如此,手段高明的作家,往往會以繄急剎車的方式,引秀讀者進入欲罷不能的狀態。事實上,麵對懸念,讀者就像被貓爪撓心似地,日夜猜度作品中的甲乙丙丁,後來怎麼樣了。以至有些故事情節一般的書,竟然莫名其妙地紅透了天。

這並不是說,老羅不懂"剎車"。假如在三國鼎立局麵形成後,他就快刀斬乳麻,結束《三國演義》,鐵定會被罵死。因為那個時候,曹操還活著、諸葛亮還活著、司馬懿還活著、孫權還活著,另外還有許多人活著!突然不再"演義",老羅自己也不願意啊。

於是頗有責任感的羅貫中,決定繼續寫下去。寫下去,就得添加趣味性,因為老羅知道,有了趣味性,故事性才強,故事性一強,讀者才會手不釋卷!

就我看來,《三國演義》書中描述蜀漢大將魏延腦後長有"反骨"這個細節,就屬老羅借助諸葛亮之口,故意編撰的"趣味情節"。

大家知道,凡是故意編的東西,往往不符邏輯。邏輯是什麼?邏輯就是順理成章,就是水到渠成,就是一氣嗬成。既然諸葛亮知道魏延腦後長有反骨,為何不盡早虛理?一拖二拖,拖了那麼多年,拖到自己要死了,才知道要用錦囊妙計除掉魏延,這,符合邏輯嗎?

顯然不符邏輯。不過,基於這個"預埋"細節充滿"趣味",讀者就期待諸葛亮如何醫治魏延的"反骨“。這種"吊胃口"方式,現在己被電視臺濫用:關鍵時刻,鏡頭切換,開始插播廣告。

為了增加本文可看性,我來添點趣味:魏延"有幸",諸葛亮隻讓他喊三次“誰敢殺我"一一魏延死後,他的死對頭楊儀,竭盡讒言,騙得劉禪"聖諭",誅了魏延的父族、母族、妻族。如果錦囊中寫著需要魏延大喊九次"誰敢殺我"的話,豈非得誅九族?

劉備駐新野期間,魏延慕名投靠。劉備這人,有個優點,對於那些主勤投奔自己的將士,他常加以重用。三國鼎立局麵形成後,漢中也就成為抵禦曹魏入侵蜀漢的屏障。守住漢中,蜀境便安。如此舉足輕重地區,指派魏延去守,早知魏延長有"反骨"的諸葛亮,竟然不予反對劉備之定,你信嗎?

魏延在漢中呆了八年,八年時間裏,曹魏政權曾數次舉兵欲破漢中,但均被魏延築的"銅墻鐵壁"給擋了回去。魏延因"另有任用"調離漢中,王平接任。王平繼續沿用魏延的防守招衍,漢中一如磐山穩固。之後薑維去守漢中,請注意,就是這個讓諸葛丞相認為堪擔重任的薑維,到了漢中,自以為是,全盤否定魏延的防守策略,結果不到一年時間,丟了漢中!若究"反骨",薑維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