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世三國,英雄好漢翰番上場,叛徒奸人翰流下臺。上場、下臺,似乎非常容易,但如何鑒別英雄好漢、叛徒奸人,卻委實是件讓人頭疼之事。
說其頭疼,並非危言聳聽。事實上,英雄好漢可能以叛徒奸人麵目下臺,叛徒奸人可能以英雄好漢麵目上場。下臺、上場,城頭變幻大王旗,旗手好壞誰人知?故而如何識人,便成一門不簡單的學問,因為不簡單,於是就有"人心叵測"、"知人知麵不知心"之說。
但也有樂觀說法,那就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似乎時間一長,就能看出人的"好與壞"。不過這裏又出一個問題:多長時間才算"日久",一年?十年?二十年?抑或更多?但不管時間多長,僅用"老奸巨滑"四字,即可蓋掉"日久"。
如此看來,識人關鍵在"伯樂"。但伯樂也是人,既然是人,難免走眼。比如時下那些被查的貪官汙吏,"上臺"前無不經過評議、考察、公示等"照妖"環節,照理不會出問題,但奇怪的是,還是"下場"了!
繞來繞去說了那麼多,目的在於說明:人是一種易變勤物,很難像工廠流水線那般定製模具,故而也就沒有必要再在識人問題上糾纏了。為何這麼說?蓋因有著神機妙算智慧的諸葛亮,也被"易變"的部下耍成了"用人失察"。如謂不信?請看下文。
諸葛亮早年為劉備軍師,之後官至蜀漢丞相。在他"鞠躬盡瘁"效力劉備、劉禪那些歲月裏,被他提攜之人不計其數。但這些人中,能夠得到諸葛亮看重的人,注意,這裏指的是"看重",也就隻有四個,他們分別是馬謖、關興、法正、楊儀。依據來源如下:
《三國誌馬良傳》:"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三國誌關羽傳》:"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
《三國誌法正傳》:"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衍。"
《三國誌揚儀傳》:"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發,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亮深惜儀之才幹……"
相信接髑過文言文學業的讀者,一定能夠充分、透徹、全麵地理解"深加器異"、"深器異之"、"每奇正智衍"、"深惜儀之才幹"之語的意思。如果還不理解,那就強調一下,這些描述,類似時下網民給某人冠以"最美"字眼一樣。
馬謖共有五兄弟,馬謖排行最小,因字都帶"常",故有"馬氏五常"之稱。馬家在荊州屬於士族,諸葛亮與馬家建有朋友之誼。《三國演義》提到,諸葛亮跟隨劉備後,"馬氏五常"中的馬良入駐關羽帳下,馬謖則為劉備從事。
馬謖這人,好論軍計。因於有著共同愛好,諸葛亮經常和馬謖一邊品茗,一邊討論問題,時常一談就談到深更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