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在H省出現了一種高純度的粉色冰毒,被人們稱為“粉冰”。“粉冰”的主要成分還是甲基苯丙胺,但為何呈現粉色,目前還沒有定論。這種“粉冰”剛出現的時候純度隻有30%,但是後幾次繳獲的“粉冰”純度逐漸提升到60%。而從2016年9月開始繳獲的“粉冰”純度已經高達90%。
這種“粉冰”在A市也出現過,但是十分少見。而且從整個S省的緝毒工作來看,小規模販賣毒品的案子常見,製毒的案子卻一起也沒有發生過,結果,當H省公安破獲了一起重大販毒案後,從毒販那兒才知道“粉冰”的製造基地竟然就在A市。
A市被冠以“毒都”的稱號,公安部門的領導被公安部點名批評,省委市委的領導高度重視,決定由S省公安廳掛牌督辦。經曆這場所謂“燈下黑”的事情,魏長河痛定思痛,抽調市局的精英成立了專案組來徹查粉冰案。
通過以往的經驗,這種大規模製售毒品的案件偵破起來並不困難。因為要把毒品賣出去變成現金,分銷商是他們唯一的銷售渠道。隻要通過盤查吸毒人員,順藤摸瓜,總能找到分銷商。找到分銷商,查他們的資金流向,一般都能找到製毒人員。結果,魏長河的專案組一查起來,才發現這個案子比他們想象中棘手許多。這個製毒團夥十分狡猾,他們通過暗網交易,買方付款後,他們通過隱秘渠道發貨。通過暗網交易後,資金去向很難追查。抓獲的分銷商根本不知道生產“粉冰”的基地在哪裏。
至於毒品轉運的渠道,他們現在也毫無頭緒。在目前緝毒的大環境下,運輸如此多的毒品早就應該被注意。可是查來查去,也沒摸清製毒人員的運貨方法,佈置的陷阱也隻抓到幾個臨時雇傭的小雜魚。製毒團夥有意識地進行分割式、斷點式販賣,讓專案組進展十分緩慢。
魏長河後來打算追查製作“粉冰”的原料來源,但是冰毒又被稱作廚房毒品,它的煉製方法很簡單,即便沒有高深的化學知識,也有可能製作出來。這些年全國的冰毒案大部分都是手工作坊生產。
像甲卡西酮、甲基苯丙酮等新型化學毒品已經逐漸地取代了往日的海洛因、可卡因、嗎啡等傳統毒品。新型毒品不用種植,單靠化學合成就能夠製作出來。比如像冰毒,也就是甲基苯丙酮,以前靠麻黃堿製造,而麻黃堿是從麻黃草提煉出來的。雖然製作冰毒的原料麻黃堿已經成為管控化學品,但伴隨著化學技衍的延伸更迭,製毒分子使用溴代苯丙酮也能製造麻黃堿。2014年,將溴代苯丙酮列為管製化學品後,很快就有了溴素這樣的溴代苯丙酮的前澧出現。如果要這樣追查,這是一個無底洞。S省又是一個工業大省,所以想要從原料上找到他們,也變得十分困難。
根據專案組專家的分析,從最近這批繳獲純度為98%的“粉冰”來看,他們的製毒技衍已經十分成熟,這個製毒團夥是一個有著良好的化學物理基礎的團隊。還好經過狂風驟雨的打擊,“粉冰”一度在市場上銷聲匿跡,不過一直沒找到製毒窩點,這讓魏長河覺得如鯁在喉。
這個僵局在上個月突然發生重大轉機。上個月2日,專案組潛伏在A市的內線經過長期的偵查,確定了幾個有嫌疑的製毒團夥成員。就在這時,魏長河收到了一封匿名舉報信,信中舉報一個叫寧濤的人製售“粉冰”。專案組得到訊息後,馬上展開對寧濤團夥的取證,很快就確定了寧濤團夥的重大嫌疑,隻是還沒有找到製毒窩點。
魏局怕夜長夢多,專案組決定提前收網,隨後製訂了周密的抓捕計劃。然而寧濤團夥的核心成員好像提前得到了風聲,開始瘋狂逃竄,最終生擒落網的隻有寥寥數人。等警方趕到寧濤的藏身之地時,發現寧濤已經自殺身亡,警方安插在寧濤團夥的內線也被人槍殺,並且分尻埋在了後院。
因為抓捕訊息的泄露,專案組在抓捕過程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其中兩人犧牲,三人重傷,至今還有一人在ICU昏迷不醒。好在一個被捕的核心成員為了減刑,供出了寧濤隻是“粉冰”製售團夥的二頭目,真正的幕後東家是馬和尚。
專案組馬上對馬和尚進行抓捕,可是馬和尚此時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