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公孫瓚和劉備安頓好馬匹趕到課堂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已經到齊了,隻差了他們兩個。對於他們的遲到,盧植破天荒的沒有訓斥他們,這便使得劉備愈感覺盧植定是遇到了什麼重大的事情。
“咳咳。”待到劉備和公孫瓚在自己的位置跪坐下之後,盧植清咳兩聲,開始了講話,“為師之所以召集大家前來,乃是有件重要的事情要宣布,今早,朝廷派人傳旨,命令為師三日後前往揚州廬江接任太守之職。”
“啊”,聽得盧植之言,屋內眾人皆是大驚,“如此可如何是好?”、“老師遠赴廬江,我等學業如何完成?”、“老師怎可棄弟子們而去?”,一個個聲音此起彼落,一時之間,屋內眾人幾乎是沒人一言,亂糟糟一片,唯有公孫瓚和劉備的的心思和表情卻是與眾不同。
公孫瓚聞言之後是心中竊喜,南下投在盧植門下對於公孫瓚來講,並非是為了從盧植處學得什麼東西,而是為了要鍍鍍金。盧植平日所授以經學為主,此為公孫瓚所最不喜,公孫瓚最喜歡的乃是兵法之學,隻是這在課程之中占了十之一二不及,更何況公孫瓚已經投師三年,自認為已經將盧植所授盡皆學全,早有出師的念頭,盧植遠赴廬江任太守的消息對於公孫瓚卻是正合心意。
對於劉備,心中所想與公孫瓚有相同亦有不同,相同之處在於劉備也自認為早也可以出師,在師從盧植的三年中,劉備還將在盧植處所學和前世諸葛亮所授的兵法結合起來對照學習。劉備在前世的時候,由於時間所限,對於諸葛亮所授兵法並不能盡研其精,實踐更少,隻能學得十之二三,所以才有後來的數次敗於鄧艾之手。來到此世之後,劉備便不遺餘力地學習諸葛亮所授的兵書二十四篇,尤其是最近三年,不懂之處便向盧植請教,在半年前已經盡得兵書精要也。
而劉備平時向盧植請教的問題,使得盧植也從中獲益不少,盧植自然就對劉備看重有價,以為這些都是“劉備”自己所思,更將“劉備”視為自己的得意門生。這對劉備來講自然是一件大好事,因為劉備此刻便想到了要隨盧植前往廬江上任的念頭。
對於三國這段曆史最倚為可信的便是陳壽著的《三國誌》了,而陳壽寫《三國誌》的時候已是三國一統歸晉之後,而在當時三國鼎立的時候,三國也各自曾對那段曆史進行立誌,分別成為《魏史》、《蜀史》和《吳史》,其中自然多以本國利益為重,書中描述很多是不可盡信。例如,對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魏史》中便對此大大褒讚,將曹操描述成了挽救獻帝於李榷郭汜手中的英雄,而對於《蜀史》和《吳史》則將曹操寫成了大大的奸賊,其實三國的史書皆不可盡信,曹操迎天子到許都的時候,隻是為了要求得政治上的優勢,當時心中並沒有心存對漢室的不敬,至於後來的飛揚跋扈是因為權利的飛升帶來的**的膨脹所導致。同樣,三國的史書中對於劉備和孫權的立傳自然也是各不相同,這裏就不再一一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