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的曹操,可謂是整個洛陽城的名人,不要說皇宮大內,也不要說公卿百官,就算是洛陽城的小孩兒們,也知道曹操的大名,不為別的,就是因為他不畏權貴,打死了十常侍之一蹇碩的親叔父,前文也略有交代。
提起此事,這裏麵倒是有個故事。
漢朝有一個做官的捷徑,那就是舉孝廉,隻要能夠被舉孝廉,就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也就是排上了隊。大漢以孝治國,孝廉是當時選舉官吏的兩種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潔之士,合稱為孝廉。但是呢,在民間,對於孝廉,則是有兩句流傳很廣的民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不久前,曹操被鄉裏舉為了孝廉,但是他卻沒有和父親分居。
根據漢朝的規定,郡或者國滿二十萬人口的每年推舉一人,不滿二十萬的每兩年推舉一人。曹操被推舉為孝廉,證明了那些所謂清議家的確能夠操縱輿論,能影響到官吏的選拔,好多得不到推舉的人肯定非常嫉妒,因而用那兩句民謠來笑話孝廉們。其實,在當時東漢**不堪的社會環境下,很多有才的人並不能被推舉為孝廉,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領導黃巾起義的張角。
不管怎麼說,曹操畢竟在仕途上邁出了第一步,因為士人被舉為孝廉後即可入朝為“郎”,而一旦為郎,則內轉可以做到卿大夫,外轉可以做郡守或國相,這是一條捷徑,比之後世的科舉製簡單多了。劉備當初邁入仕途的時候,也是被舉為孝廉,到舒縣任縣令,接著因為神斷之名才有了後麵的一係列機會。
被舉為孝廉之後,曹操便打點行囊,來到了京師洛陽求官謀職。他被朝廷任命為了郎,但郎不是具體的職務,也就是現在通常所說的有了級別卻是沒有實職,要想爭取到具體職務還得做一番努力。這時候,曹操的父親曹嵩就在朝裏任大司馬,但是曹操沒有請他父親跑什麼路子,他想靠自己的才能辦事。
當時負責安排官職一事的是尚書右丞司馬防,也就是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看過曹操的卷宗,並與之交談之後,便讓他出任洛陽尉一職。在漢朝,“令”是首席官則是“令”的副手,如縣令和縣尉。曹操當然對這個官職不是很滿意,想求為洛陽令,司馬防笑道:“想做洛陽令,那你自己跟周異商量吧。”一句話把曹操打發了,他不得不乖乖去做洛陽尉。
按照漢朝的製度,大縣設尉二人,小縣設尉一人。洛陽是都城,當然是大縣,所以設了北部尉和南部尉兩人,曹操任的是北部尉,食俸四百擔,負責洛陽城北部區域緝捕盜賊、究治不法等事。
其實,雖然尉的職務不大,但是四百擔的俸祿卻是不少,但是在天子腳下,到處都是權貴,因而這差事兒並不好做。曹操後來才知道,司馬防推薦他做洛陽尉,是因為兩人之間的那番談話,瞅準了他既雄”,正是對付流氓無賴潑皮盜賊的料。
當時的曹操卻是不知道,他心裏隻想,既然要幹,就要幹出個樣子來,一鳴驚人,在京都露露臉,也好有進一步的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