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鶯兒也是心思甚聰,見劉備突然發起了呆,又喃喃自語,心下明白劉備心中的擔憂,於是便輕輕說道:“王爺莫非是擔心蕭牆之禍?”
劉備歎了口氣道:“正是,太子雖然敦厚老實,又是嫡出,卻是聰穎不夠,靈活不如,而陳留王雖然年幼,卻是百年少有的奇才,若是日後能夠成為皇帝,或許真的能夠中興大漢也不一定,隻是這廢長立幼素來為皇家大忌,必定生亂,而這道聖旨卻是讓孤處在了風頭浪尖。”
來鶯兒也明白劉備的難處,歎了口氣,也不再說話。
劉備是太子太傅,說白了就是太子的老師,伏壽為郡主,加之素來受靈帝喜愛,跟著太子劉辨一起學習在百官看來隻不過是靈帝對伏壽郡主的特別恩寵,是一種疼愛,但是陳留王就不同了,他是男兒身,更是皇子。若是靈帝要為陳留王請老師,另請高明就是,而卻非得讓他跟太子劉辨同為太子太傅的學生,擺明了就是一種試探,想看看如此一來何皇後、大將軍以及百官的反應。
劉備呢,是當朝唯一一位有著一州封地的王爺,身份非同小可,加之這麼多年來的戰功,在軍隊上有著比之皇甫嵩還要高的威望。是以,劉備主張廢長立幼,還是主張長幼有序,對於下一代的皇位繼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漢朝的王位是這樣傳承的,王位雖然可以世襲,卻隻能是長子襲承,其餘諸子隻可能是侯爺的身份,是以,一代代之後,候越來越多,王卻越來越少,畢竟一個王的封地會在身死後分成了幾部分,大塊的給長子,小塊的給其餘諸子。而這些侯中,大多數都是劉備這樣的身份,連侯爵也沒有流傳下來。
前文交代,漢靈帝的皇位並非是傳自其父,而是湊巧撿來的,加之其並無兄弟,隻有三個妹妹,這也是當初奉他為帝的原因之一,自然也就成為了大漢朝沒有像劉備這樣有著一州封地的極具實力的王爺。
黃巾之亂中,漢靈帝封劉備為燕王,是因為恰好燕王被黃巾軍殺害,加之劉備連連捷報傳來,使得漢靈帝龍顏大悅,不但封了劉備燕王,更是封他為幽州刺史,無形中就使得幽州成為了劉備的封地。但是,事過之後,靈帝很快就後悔了,隻是黃巾大亂已平,但是小亂不斷,各處黃巾餘孽依然還在興風作浪,靈帝當然不敢對有著赫赫戰功且又沒有任何過失的劉備下手,將其幽州刺史的職位收回來。
這段時間來,靈帝突然有了廢長立幼的念頭,所以這才想到了劉備,想通過拉攏劉備對抗大將軍何進,使得劉興成為太子。這道聖旨不但是對何皇後、何進以及百官的一種試探,更是對劉備的一個暗示,暗示他應該站在哪一隊。
如此一來,劉備便再也沒有了聽曲觀舞的興致,離開了來鶯兒的住處。來鶯兒知道劉備心下煩亂,也沒有挽留他,將他送到了芳澤閣的大門處。現在兩人的關係幾乎已經完全公開,倒也不怕別人看到,畢竟這樣一來,洛陽城內也沒人敢動來鶯兒的主意。
回到府中,剛進門,便聽許褚文醜回報,說是宮裏有個太監求見,已經等候多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