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拒絕許攸(1 / 2)

許攸點了點頭道:“王爺所說不錯,當今天子失德,寵信宦官,朝政荒蕪,累及萬民,方有鮮卑南下,黃巾內起,百姓流離失所,死於戰亂者不計其數也。非但如此,天子不思其過,更要廢長立幼,太子與陳留王二黨已勢同水火,洛陽不日就將大亂,受害者仍為百姓耳。因此,眼下唯有廢天子以立有德,方可使天下百姓免遭戰火,而遍觀高祖之後,唯有王爺才是不二人選,還請王爺萬勿推辭。”

說實話,聽了許攸的這番話,劉備說不心動那絕對是自欺欺人。薑維出生的時候,群雄割據之勢已成,待到他成年之後,魏蜀吳三國已經先後成立,是以在他的骨子裏根本就沒有對大漢王朝忠誠之心,他所受的是來自諸葛亮的立誌一統全國,重建大漢之心。這一次,薑維重生為劉備,搖身成為了漢室宗親,自然也就有了重建大漢的堂皇理由,否則的話,他定然會像曆史上的曹操一樣,斷然拒絕此事。

劉備問道:“子遠相戲孤耳,司隸地區的朝廷大軍不下十萬,本初身在南陽,且不說其如何進行長途奔襲,就算是奔襲成功,南陽的兵力最多不過五萬,如何能夠打敗司隸地區的十萬大軍,進入洛陽城中?”

許攸眯著眼睛笑道:“看來王爺還是對許攸不相信,也罷,雖然王爺暫未答應此事,為表攸此來之誠意,便稍稍給王爺透露一些。我家太守固然參與了此事,卻非首腦,南陽的幾萬精兵自然也並非主力,此事的首腦另有其人,而且此次起事之兵力,足有二十萬之眾,朝廷一時不備,定能成功。”

劉備嗬嗬笑道:“若是孤猜得不錯,此人定然是冀州刺史王芬吧。”

許攸聞言大吃一驚,脫口問道:“王爺如何得知?”話一出口,許攸便覺不對,如此一問豈非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坐地承認了王芬是此次冀州陰謀的主謀,須知當日商議此事的時候,也隻不過是王芬、襄楷、周旌、許攸他們四個人知道而已,劉備卻能一口說得出王芬是此次的主謀,難怪許攸會吃驚。

劉備微微一笑道:“此事不難猜也,本初乃是南陽太守,兵力不足,雖有心卻不足以成事。洛陽位處中原,乃是咽喉之地,更是四戰之地,周圍被雍州、荊州、豫州、袞州、冀州和並州六州包圍,本初不能成事,荊州自然就不是威脅。豫州刺史王允、袞州刺史黃琬、並州刺史丁原三人,孤多有了解,他們萬萬是不會也是不敢行此大事的,是以剩下的隻有雍州和冀州二地,自從黃巾之亂後,北宮伯玉在雍州叛亂,皇甫義真前往鎮壓成功,雍州刺史一職便空缺至今,是以孤才能猜到王芬。”

許攸點了點頭,眼神中閃過一抹欽佩之色,歎道:“隻怕王爺的話還沒有說完吧,此次黃巾之亂,冀州受害最大,王刺史治下百姓盡去十之二三,加之王刺史之父王元當初是極力反對當今皇上繼位的,後來無辜被賜死,是以王刺史雖然表麵對皇上臣服,心中卻懷異心,不知攸所說可對?”

劉備嗬嗬笑道:“此次王芬有子遠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許攸見劉備一直旁言而顧它,急忙再問道:“不知王爺意下如何?”

劉備歎道:“自古以來,廢立之事,乃是天下最不祥之事也。古人有權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懷至忠之誠,據宰臣之勢,處官司之上,故進退廢置,計從事立。及至霍光受托國之任,藉宗臣之位,內因太後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勢,昌邑即位日淺,未有貴寵,朝乏讜臣,議出密近,故計行如轉圜,事成如摧朽。而今,皇上主政已有近二十年,可謂根深蒂固,雖有小過,卻不至於罷廢之舉,再說,天子者,自有蒼天眷顧,若是當今皇上氣數已盡,黃巾之亂當會成功,故,孤可以肯定一點,此次之謀定然失敗。子遠乃是天下名士,智謀遠在孤之上,自能看出其中要害之處,還請三思,否則的話,一旦事敗,王芬受戮,子遠也隻能亡命天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