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算計袁紹(1 / 2)

;

兩個月的時間,劉備、張邈、曹操、鮑信、劉岱、喬瑁、公孫瓚、韓馥和陶謙九路諸侯先後騎兵,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五萬的,也有一兩萬的,最多的自然就是劉備,七萬大軍,大軍共計竟有三十萬之多,各自安營下寨,各色旌旗飄灑,金弋鐵馬,綿延竟達三百裏,聲勢極為浩大。

雖然共有九路諸侯響應劉備的矯詔討伐董卓,但是真正帶兵開到酸棗的,卻隻有七路諸侯,二十四萬兵馬。其他幾路諸侯卻分散各地,如冀州牧韓馥留守鄴城,供應軍糧,徐州牧陶謙屯兵下邳。

在《三國誌》魏略太祖傳的記載中,關於諸侯討董的經過可謂是一筆帶過,從董卓下令遷都長安,到後來董卓最後一個到達長安中間的數月沒有任何記載。《三國誌》的作者陳壽原是蜀國人,並且陳壽師從譙周,所以注定了陳壽的《三國誌》前麵簡略後麵詳盡。

其原因不難想象,曆史上的劉備從討伐黃巾起,直到建立蜀國的這數十年中,在前麵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業績,直到後來在荊州才算是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並有諸如諸葛亮、龐統等人的輔佐,才可以真正建功立業。所以,陳壽寫《三國誌》也是將前麵的內容盡量簡略,諸侯討董便是其一。

劉備心知袁紹兄弟現在不敢來到酸棗乃是害怕其叔父袁槐遭到董卓的毒手,而袁遺是袁氏一族,王匡、孔伷是袁氏舊吏,自然是同袁紹共進退了。在起兵之前,劉備也曾擔心過此事,若是袁氏兄弟不起兵,隻怕關東義軍的規模不會太大,畢竟司隸地區董卓的兵力有四十多萬。

但是,賈詡卻是為劉備解決了這個擔憂,賈詡的話是這樣說的:“主公勿慮,此事不難,無論袁紹是否參加會盟,主公隻管高舉義旗,討伐董卓。主公隻需派人將一封書信送入洛陽,使其故意落到董卓手中,此信需以袁紹名義寫,大意就是讓袁槐以為內應,接應關東聯軍進入洛陽。董卓見信必然大怒,定會不假思索地將袁槐一家全部斬首,事後董卓也許會明白這隻是一個圈套,然而袁家滿門已死,袁紹必反無疑。”

三國謀士中,玩陰玩狠的,是有那麼幾個人,賈詡、司馬懿、周瑜、許攸皆是,然而堪稱第一者自然是賈詡了。他這個計策一出,就連劉備也是聽得一身冷汗,以袁氏一門的性命逼反袁紹,夠狠夠毒。

戲忠最拿手的就是模仿筆跡,而劉備卻又對袁紹的筆跡熟得不能再熟了,兩下裏結合,很快就將一份假冒的袁紹書信造成了。這已是劉備第二次幹這種事情了,輕車熟路,第一次是徹查靈帝被刺一案時為了嫁禍趙貴妃而模仿她的筆跡。

七路諸侯會盟的第一天,東郡太守喬瑁第一個提出了盟主之事,說道:“此次我等會盟酸棗,結成聯軍,所為者,討伐國賊董卓也,既是聯軍,須得上下統一,號令一致,是以須得有盟主一名,瑁以為,燕王不但身份顯貴,更是此次會盟的發起者,更是大漢名將,擋鮮卑、滅黃巾,名動天下,此盟主一職自當非燕王不成,我等眾諸侯皆要聽盟主約束,不知眾位以為如何?”

劉備正要謙虛一番,袞州牧劉岱又站起身來說道:“元偉所言甚是,當初董卓橫行洛陽,欲行廢立之事,百官皆不敢言,唯盧公、燕王與丁建陽怒而叱之,今丁建陽被董卓殺害,盧公放逐揚州,是以這盟主之位非燕王不可,岱堅決擁護。”

劉備急忙站起道:“元偉與公山之言,孤愧不敢當,天下諸侯皆英雄耳,孤有何德何能,敢統禦天下英雄?何況,論及身份家世,袁本初、袁公路以及孟德皆不在孤之下也,袁氏兄弟未至,不宜選盟主吧?”

曹操站起身來道:“玄德此言差矣,現董卓橫行,天子與百官皆處在水火之中,我等早一日攻入洛陽,便早一日將天子與百官解救出來,豈可耽擱。玄德所奉天子密詔,也已經傳入到了袁氏兄弟等人手中,既未至,定有因,然而我等義軍,卻是不可一日無主,若是本初到來,可為副盟主也。”

曹操這番話,使得眾人都是點頭讚同,皆是勸劉備不必謙讓,直接就了盟主之位。劉備見狀,於是也不客氣,站起身來道:“既蒙諸位看起,孤也就當仁不讓,就此盟主之位,至於副盟主,孤以為空等本初來到,不知諸位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