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安東良策(1 / 3)

;

第二百零二章安東良策

說實話,這兩戰之後,公孫度對劉備可謂是怕到了幾點,先是陳宮,接著是劉備,接著是一個剛剛十三歲的美少年郎周瑜,無論遇上誰,他公孫度都是慘敗,最後竟然成了階下囚。眼下,就算是劉備撤兵,公孫度依然還是遼東之王,他也絕對不敢再反了。

劉備嗬嗬笑道:“公瑾與兩位令郎皆是才智群,隻不過所專不同耳。公瑾之才長於領軍打仗,統軍管將,屬帥才,孤有公瑾,擴疆列土,征伐天下,無往而不利也。然則,伯安之才在於統軍,乃將才,而仲安則是長於內政。孤雖有公瑾,讓伯安與仲安之才仍使得孤心動也,不知升濟可願讓他們二人出仕乎?”

公孫度這才算明白劉備是什麼意思,心中暗喜,劉備既然想讓公孫康與公孫恭兄弟出仕為其效命,自然也就不會殺了他們的老子,急忙欠身道:“既然王爺能夠看到他們,實乃他們兄弟之福氣,度怎敢不允。隻是,度擔心此二子才學有限,會有負王爺之托。”

此次公孫度自立為王,當然也是出自李儒的手筆,為的就是在劉備最為難的時候,狠狠捅上一刀,雖然不至於要了劉備的性命和基業,卻也能夠大大損耗劉備的實力,使得劉袁曹實力相當,三雄並立。在接到董卓書信的時候,公孫康兄弟二人便表示過反對,認為董卓雖然曾經權傾朝野,但是已經惹得天怨人怒,更有十四路諸侯討伐之,殺得他不得不棄洛陽而西向長安。而且,遼東位處幽州之東,與長安相隔何以千裏來計,縱然是不奉其命,董卓也絕對奈何不得公孫一門,何況幽州之主劉備便是當年討伐董卓的兩大盟主之一。若是成功還好,若是一旦失敗,公孫一門將萬劫不複,董卓也不可能出兵相救。

但是,公孫度卻不那麼認為,他認為這是千載難逢之良機,中原大亂,群雄並起,劉備的精力勢必將在中原大地之上,而遼東卻是偏僻之地,地方雖大,人口稀少,與之中原相比,差之不止千裏。劉備既然素有野心,就絕不可能棄中原大地,而東進遼東郡,何況劉備一旦東進,袁紹等人豈能坐視北上幽州之機。除了這一點之外,公孫度本身也有野心,遼東固然貧寒,但是他卻有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之心,到時候,遼東將不再隻是遼東一郡之偏隅,足以與劉備抗爭也。後來,袁紹派田豐來此約以夾攻劉備,公孫度更是認為是天滅劉備,遂也就不再聽公孫康兄弟相勸,毅然出兵。

劉備搖了搖頭道:“孤自信眼光不差,識人尚未有錯者,既然升濟不反對,孤就調用伯安為孤帳下大將,日後常隨孤征戰沙場,仲安則為冀北別駕,負責冀北諸郡縣之政務,至於升濟,孤自然會如前言,仍為遼東太守也。隻是,遼東雖然目前地廣人稀,卻是孤日後東進、北上、南下之要道,更是孤屯練水軍之基地,是以這遼東校尉孤也為升濟選定一人,乃是孤手下大將趙風。”趙風之能,劉備並不多知,但是賈詡崇禮關大捷之後,見到劉備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劉備舉薦趙風,稱其有統帥之才,是以這一次劉備才會大膽啟用趙風,也是給他一個曆練的機會。

聽了劉備之言,公孫度心中既歡喜又失落,歡喜的是他素知二子之才,跟了劉備這個明主,隻要忠心耿耿,盡職盡責,日後絕對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更有可能青史留名,封侯拜將;失落的卻是他自己,劉備雖然仍然讓他做遼東太守,卻是安排了一個遼東都尉,擺明了是將遼東的軍權從公孫度手中收走,沒有了軍權,他公孫度就是有千般萬般野心,也是無濟於事,隻能安安穩穩地做一個專門處理政務的遼東太守。

不過,轉而一想,公孫一門不但能夠得保性命,公孫康與公孫恭兄弟更是得了劉備的重用,自己也保住了太守之位,已經是他在下馬投降的那一刹那根本想不到的結局,夫複還能何求呢?於是,公孫度便散去了心中所有的野心,心情也變得輕鬆起來,自此之後,公孫度便安心做不管軍權的遼東太守,正是因為心情的無欲無求,使得公孫度後來在八十高齡的時候才因病辭世,在當時絕對算得上壽終正寢,算得上高壽。

劉備在一場酒宴中分離了公孫度父子三人,更是輕奪了公孫度的兵權,完全化解了遼東隱患,更是得了公孫康與公孫恭兩個人才。但是,襄平城的百姓卻是不知道,他們擔心劉備會殺了極受遼東百姓擁戴的好太守,於是便選了幾個有名望的老翁,持著萬民帖來到太守府請命。

這幾個老翁來到的時候,劉備剛好處理好了公孫度父子的問題,而公孫度也盡釋心中擔憂,五人正在開懷暢飲(除了公孫度父子之外,在場的還有周瑜)。聽說此事,劉備急忙命人將那幾個老翁請進來,這種事情多年前他在舒縣也經曆過,是以他明白這就是民心,劉備更慶幸自己沒有殺了公孫度父子,須知殺了他們父子容易,但是日後無論再派誰人來遼東當太守,都不可能再有如此之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