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百二十七章長安暗流
卻說董卓在長安,擔心關東聯軍繼續結盟,揮軍東進,是以派了大量的斥候不斷打探十四路諸侯的情況。初始,董卓得到十四路諸侯竟然隻有劉備、二袁、公孫瓚、陶謙五家做大,不過卻是多了曹操與孫堅兩個異數,心大為高興。
然則李儒卻不那麼認為,說道:“恩相萬不可大意,昔者雖有十四路諸侯南攻洛陽,然其良莠不齊,庸才不均,更有劉備與袁紹各領一派,彼此相持不下,恩相不以之為慮或可。然現在情況不同,庸者皆無以大能,強者也盡皆展露頭角,劉備、二袁、公孫瓚、陶謙、曹操與孫堅七人,除陶謙乃老邁無能之輩,餘者六人皆是當世之梟雄也,加之江南揚州劉繇、荊州劉表與益州劉焉,形勢於主公大為不利也。”
董卓這才大驚失色,問道:“如此,本相該如何是好?”
李儒道:“劉備、二袁、公孫瓚、曹操五人皆是不世梟雄,彼此必然不會服氣,皆想擊敗對手,爭奪地盤。是以,關東之地將會有一場混戰,一旦混戰大起,其方可無暇西顧,恩相才可高枕無憂也。”
董卓大喜,更是多派伺候,不斷打探諸侯盟軍的動靜。不久前,青州黃巾起,劉備與曹操東進,接著又有曹嵩被殺,二袁與陶謙三麵攻打兗州,關東之地戰火大起,董卓這才心下安心,對李儒道:“如此,關東諸侯再也結不成聯盟,本相也可高枕無憂也。”
自此之後,董卓愈加驕橫,不但身兼太師之職,更是自號為“尚父”,出入僭天子儀仗;封弟董晃為左將軍、鄠侯,侄董璜為侍,總領禁軍。董氏宗族,不問長幼,皆封為列侯,就連董卓侍妾剛生下的兒子也都被封為侯爵,把侯爵用的金印和紫色綬帶當作玩具。
除此之外,董卓還在離長安城二百五十裏處,建別築郿塢,從民間搶征民夫二十五萬人築之:其城牆的外形、高度、厚薄完全和長安城一樣,並且內蓋宮室,裏麵存了足夠吃三十年的糧食。董卓常對自己說道:“大事告成,便可以雄據天下;如果事有不成,守住這裏也足以終老。”
除此之外,董卓還從民間強搶少年美女各四百人充實其,金玉、彩帛、珍珠堆積不計其數,董卓一家老都住在郿塢之內。董卓往來長安和郿塢之間,或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公卿皆候送於橫門外。
忽有一日,董卓出橫門回郿塢,百官還是一起為之送行,董卓心情大好,於是留百官用宴。恰逢北地招安剛剛結束,有降卒數百人被押解到,董卓便命人將他們帶到座前,或斷手足,或鑿眼睛,或割舌,或以大鍋煮之。一時之間,哀號之聲震天,慘叫之聲不絕,百官皆嚇得麵如土色,魂不附體,然而,董卓卻毫不在意,一便飲食,一邊談笑自若,好似眼前竟無此事一般。
自此之後,百官再見到董卓,莫不象耗子見到貓一般,無不膽戰心驚,唯恐稍不如其意,稀裏糊塗送了性命不說,若是再受到百般酷刑之後,生不如死,那滋味可就不怎麼好受了。由此可見,董卓在京城可謂一手遮天,百官之,竟無一人敢和董卓多說話。然而,俗話說得好:“強權之下必有叛者”,壓抑久了,必然會有人起身反抗,董卓雖然殘暴不仁,也是有人敢於反抗的,而這些人多為人,而非武將。
當時,有司徒王允、司空張溫、仆射士孫瑞、尚書楊瓚等人共謀誅殺董卓,不料張溫做事不密,為董卓密探所抓到了證據,報給董卓所知。這一日,董卓於省台大會百官,列坐兩行,酒至數巡,呂布提戟快步走入,在董卓耳邊輕言數語。董卓臉色數變,看了看一臉不安的張溫幾眼,最後笑道:“原來如此,奉先隻管拿下便是。”於是,呂布於筵上揪司空張溫下堂,百官盡皆失色。
董卓卻是不以為意,笑著對百官言道:“諸公莫驚,司空張溫意圖不軌,為奉先所獲,眾人若不是張溫同黨,便不必驚疑。”於是,董卓命人將張溫關入獄,嚴刑拷打,讓其召出同謀之人。
殊不料,這張溫入獄之後,雖然經曆百般酷刑,卻是咬死口隻說隻是他一人所為。第二天,張溫便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呂布報知董卓,董卓也擔心張溫一死,線索就會斷,於是便聽從了呂布的建議,給張溫一段時間養傷,待其傷勢差不多,再繼續嚴刑拷打,接著再養傷,如此反複,在這樣生不如死的日子煎熬下,張溫終有一天是忍受不住而將其同夥招供出來。而且,一天傳不出張溫身死的消息,張溫的同黨就會惶惶不可終日一天,其也越容易露出破綻,被董卓派在百官之的那些耳目拿到證據。
呂布的這個辦法還真有些效果,張溫的其一個同謀王允便是整天心神不寧,眼下張溫入獄,王允唯恐張溫不堪忍受嚴刑拷打,將他供出。王允因有誅董之心,是以才刻意在董卓跟前大拍特拍其馬匹,使得董卓將之當做了心腹,是以王允見識過很多次董卓對待反抗他的那些人的殘忍手段,焉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