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徐州危機(1 / 3)

;

第二百三十四章徐州危機

孫堅是江東猛虎,占據豫章郡,兵強馬壯,即便是揚州牧劉繇也是不敢將之呼來喚去。孫堅也是傲慢之人,平素也沒有將沒什麼能力的劉繇放在眼中,高興了就打理打理,不高興了,根本就不理會劉繇那麼多,是以劉繇雖然表麵上不敢將孫堅如何,卻是暗暗將之恨在心中。

這一次,孫堅驟然亡故,其手下兵馬更是折損了大半,加之孫策年幼,豫章軍心不穩。劉繇大喜,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報仇的機會,當即就以孫堅亡故為由,任命了自己的一個親信擔任豫章太守,擺明了想將孫堅的剩餘實力吞並。

孫策雖然十六歲,卻是能看得出這一點,在與其母一番商議之後,率領孫堅舊部北上豫州,投靠了袁術。如此一來,豫章郡自然就再次回到劉繇,直到數年之後,孫策從袁術處借兵,掃蕩了江東諸郡,豫章才又一次易主。

孫策帶著程普、黃蓋、韓當、朱治等其父舊部投靠袁術之後,袁術實力大增,野心自然也跟著膨脹起來。就在這個時候,袁術接到了公孫瓚的一封信,約以共同出兵徐州,許之以彭城國與東海國西部之地,以及糧草二十萬石。袁術這個時候,最想要的就是土地和糧食,公孫瓚的這封信正好投了他的心意。而且,袁術也有他的野心,徐州乃是富庶之地,人口有五百萬,可謂是物豐人鼎,袁術久有圖徐之心,這一次公孫瓚的邀請正好使得他有了出兵徐州的理由,於是便以紀靈為主將,以程普、黃蓋、韓當與張勳為副將,統兵十萬,東進徐州。

公孫瓚也是兵十萬,從下邳郡向西南攻打彭城,與袁術軍正好對彭城形成了兩麵夾擊之勢。

這個時候,陶謙才深深後悔當初為何沒有將治所從彭城遷到琅邪,否則的話,怎麼著也會有彭城國與東海國為緩衝地。但是,現在說什麼都晚了,隻能先應付這兩路大地再說,陶謙接到消息的時候,公孫瓚的大軍還在路上,但是袁術的先鋒部隊卻已經到達了彭城西門之外。

陶謙將徐州文武盡皆喊來,商議對策,就連病體並未完全康複的陳登之父陳珪也不例外,畢竟這一次徐州麵臨的是袁術與公孫瓚的二十萬大軍,而徐州軍盡皆加在一起也不過隻有十萬人,縱然算上被管亥滅掉的五萬丹陽兵,徐州軍的數量也不如之。

被陶謙請到州牧府的一共有六個人,除了其二子陶商與陶應之外,文臣有陳珪父子、糜竺,武將隻有曹豹。本來,徐州軍方有曹豹與糜芳兩人,隻是上一次青州之戰後,糜芳落入黃巾軍手中,生死不知,已有半年多沒有音訊。

眾人到齊之後,陶謙便迫不及待地問道:“袁公路與公孫瓚共起大軍二十萬,兩路夾擊彭城,其勢甚猛,不知諸公有何退敵兩側也?”

陶謙的話音剛落,長子陶商便接口道:“父親大人莫憂,袁術與公孫瓚大軍雖眾,但是咱們徐州丹陽軍也是天下聞名,其既然來到,咱們豈可束手待斃?孩兒不才,願率軍西迎袁術大軍,再以曹豹將軍領一軍,南敵公孫瓚大軍,自是可以保全徐州也。”

老2陶應豈能再讓陶商有領軍作戰的機會,趕緊道:“大哥之勇氣固然可嘉,弟甚是欽佩,隻不過大哥確實不適宜領軍作戰,上次兵敗青州之教訓,莫非大哥已然忘記不成。而且,袁術與公孫瓚皆是昔年與父親討伐董卓之諸侯,名滿天下,極善用兵,不在燕王劉備之下,倘若大哥帶兵出戰,必然又是損兵折將,以弟之意還是固守彭城,然後派人向外求救方為上策。”

陶商一聽陶應當眾揭他的短,登時勃然大怒道:“吾上次雖然戰敗,卻非戰之罪,乃是兵寡不如也。即便吾有戰敗之辱,卻也勝過某些人,從未領兵打過仗,整日隻知道泡在女人堆裏。”

陶應也是大怒,馬上還擊道:“上次援救北海,若是父親派弟前去,自然不會如大哥這般窩囊,雖然未必能夠大敗黃巾軍,卻也至少不會那麼快便落敗,最不濟也會全軍而還,決不會像有的人一樣,損兵折將,不但損了五萬丹陽精兵,還使得子方將軍至今生死不知。”

前文也略有交代,本來陶謙二子爭權,徐州的勢力也分為兩派,糜家支持陶商,陳家支持陶應,但是自從上次北海兵敗之後,糜芳遭擒,下落不明,生死不知。糜竺素與曹豹交好,自然也聽說了此戰是由於陶商的剛愎自用,不聽曹豹與糜芳二人勸阻,加之膽怕死,這才造成了城陽兵敗和糜芳的失蹤。

是以,糜竺便將所有的責任都怪到了陶商的頭上,雖然不能明著對陶商怎麼著,但是糜家對陶商的支持就不再像以前那麼熱心了,用四個字來形容,便是“若即若離”,而陶應的這句話真好擊中了陶商的軟肋。果然,陶應的話音剛落,糜竺的臉色便立即陰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