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軍的老嶽丈看著起碼也有六七十歲了,居然還能挑得動擔子。
黃角村托了劉三軍這個當官的女婿的福,是最早一批搞油料作物訂單化種植的,全村都種花生、種芝麻。
這個季節正是二茬花生收獲的季節,全村老少都忙著收花生,每家每戶的院子裏都堆滿了花生秧,地上還曬了好多帶著泥巴的花生。
“現在村裏機械化種植搞的怎麼樣了?怎麼老鄉們還是用傳統方式收花生?”
趙德馨指了指黃家院子裏放著的一個打花生的桶問道。
這種半機械化的花生桶,趙德馨以前下鄉的時候見過。
把花生秧理順了,尾部朝下,塞進一個口子裏,花生就打下來了。
不過這種機器還需要人工輔助,而且打得不幹淨,打完的花生秧上麵還會有一些漏網之魚,需要人工再摘一遍。
按理說這邊花生種植規模這麼大,不應該還用這麼原始的采收工具啊。
趙院長有些疑惑,懷疑地方上在農業機械化上是不是數據造假了。
“嗐!大田裏早就用機器收好了,這些都是老鄉們種在邊角地裏的,機器不好下地,隻能自己收。”劉三軍解釋道。
“不能用小型農機嗎?”考察團裏另一位教授問道。
“小型農機確實不貴,但燒油燒不起啊,你們想想現在這油價……”劉三軍肉疼道。
“嘶~”考察團集體開始牙疼。
因為行業原因,他們這幫經常需要去野外考察的農業人,基本沒有買電車的,現在開的都是油車,那發動機一開,油表蹭蹭往下滑!
想想現在的油價,眾人都有些心塞。
他們這還是有學校交通補貼呢,可以貼補一部分油費,農民種地,給農機加油的開支可全部都是自己的!
“買什麼小型農機?就那麼幾塊地,全家人一起上,辛苦幾天就收回來了,不耽誤賣花生的!”劉三軍的老嶽丈擦了擦汗,放下扁擔,趕緊把眾人引到自己家。
黃角村這些年靠著種花生,家家戶戶條件都比以前好了很多,黃老漢家就是三層帶閣樓的一個大別墅,一樓有一個很大的堂屋。
知道女婿要帶京城的考察團過來,黃家人早就把堂屋打掃得幹幹淨淨,地磚都用井水拖了好幾遍!
三張四方桌,呈品字型放在堂屋裏,桌上擺著喜鵲登梅的搪瓷果盤,裏麵放著農民自己種的桃子、黃花梨還有本地小棗。
江夢筠老遠就聞到了一股濃鬱的桃子香味。
湊近了一看,果然是她以前在老家種的那種毛桃,樹上自然成熟後,表麵會裂開,這時候的桃子糖分最足,脆甜可口!
“咦?這棗子也不錯啊,多少年沒見過了。”江夢筠拿起桌上洗幹淨的小棗子看了看。
現在市麵上賣的最火的就是冬棗和牛奶棗,但說實話,這兩種棗子江夢筠都不太愛吃。
她最喜歡吃的還是以前老家自己種的小紅棗,好像學名叫金絲小棗。
這種棗子個頭沒有冬棗大,但皮薄、肉厚、棗核小,樹上自然成熟後,味道特別甜!
就是有一點不好,熟過頭了吃著有一股果酒發酵的味道,而且特別招螞蟻!
現在的果農已經很少種植這個品種的棗子了,賣不上價格,而且賣相也沒有冬棗和牛奶棗好看。
但江夢筠喜歡呀~
她不光自己吃,還想找村民采購一批棗樹苗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