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軍大營走上正軌,陸續又有不少人過來拜訪。
有的是和馮一博有些淵源的文官。
有的則純是聽人說了,也過來看看熱鬧。
無論出於什麼目的。
凡是來的,無不被整齊劃一,令行禁止的軍容震懾。
當場誇讚隻是平常,還有不少直接寫詩稱頌的。
一傳十,十傳百。
馮一博的“稼軒”之名更盛幾分。
而獲得這麼多官老爺的誇讚。
無形間,也讓新軍兵士都產生一股自豪感。
一個個操練起來都更加起勁了。
以身為新軍一員,而倍感自豪。
這股自豪感由內而外,慢慢就形成了榮譽感。
整個新軍也更顯欣欣向榮之態。
每次有人拜訪,也都很少空手。
多多少少都要帶些物資勞軍。
尤其是馮一博的同年,大多都聽說了“十五頭豬”的事。
開始還隻是他們帶豬。
後來漸漸傳開,整個江南官場都聽說了。
甚至傳來傳去,更是傳成了新軍每天至少要吃十五頭豬。
任誰聽了都感慨一聲,精兵還需精養。
就這夥食,一般武官也捨不得下這個本錢!
這也導致後來勞軍的文官,都是買了豬纔來。
一時間,竟是象山豬貴。
甚至開始有人見機,專門從別虛倒賣生豬。
隻等著賣給新軍,和前來勞軍的文官。
新軍這邊,雖不至於奢侈到一天吃十五頭豬。
但三天兩頭還是有的,幾乎也是日日見油。
這在這個時代,已經算是極為奢侈了!
多餘的豬,被狗子找專人養了起來。
慢慢成為新軍生態的重要一環。
轉眼三個多月過去,時間已經到了秋日。
新軍的兵士,內外都是煥然一新。
原本都是精瘦,現在大多成了一個個的精壯漢子。
皮肩倒是依舊黝黑,卻是黑的發亮。
練兵三月,鴛鴦陣也已初步成型。
這可不是糞叉、鍋蓋、柴刀那個簡化版。
而是長槍、藤牌、鋼刀的升級版。
就連毛竹都被升了級,安上鐵尖。
陣型還是如原來一般無二。
畢竟都是馮家莊的莊丁帶出來的。
最前麵兩人選隊中最壯實的。
手持藤牌,腰懸鋼刀。
作為刀盾手,頂在最前麵。
為小隊防黛箭矢,並阻止敵人衝陣。
其後兩人手持弓弩,揹著箭袋。
腰上也懸掛鋼刀,用於防身。
這是各小隊的正、副隊長。
指揮的同時,也肩負射殺對方頭目的責任。
會射箭的終究是少數。
所以,馮一博除了在兵部要了五百硬弓。
還生生磨來五百弩弓。
再後兩人手持狼銑。
也就是丈二的老毛竹,加裝鐵尖的那種。
主要目的,是阻止敵人近身。
同時也有傷敵的效果。
最後四個長槍手,手持長矛、長槍、鏜鈀。
都是是隊伍裏的主攻手。
武器升級,身上裝備自也不能落下。
前麵藤牌手佩的是兩層甲。
裏麵是棉甲,外罩鎖子甲。
後麵的兵士,都是一層甲。
多為棉甲,或是皮甲一類的輕甲。
三千正兵鳥槍換炮,算是武裝到了牙齒。
每日的訓練也都形成固定規製。
除了跑步、軍姿、隊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