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快刀斬亂麻(1 / 1)

第二十九章

燕紅祖上是戰乳時從北方遷來黔地的燕姓人家分支子弟,當年燕氏祖先支付金銀向本地李姓人家買了些田地,到燕家老爺子這一輩,分家時分到兩畝水田,四畝旱地。

燕老爺子年輕時勤勞肯幹,燕老大也是十幾歲就能下地的能幹人,這些年來又陸陸續續開出不少旱地——近山的坡地,雖然蓄不了水種不了稻米,但多種些小米、蕎麥、紅薯、毛豆(黃豆)、菜蔬,日子總也能好過不少。

黔地八山一水一分田,能種稻的水田是稀罕物,平頭百姓能有那麼一畝三分地就算是日子過得去了,大多數人家其實還是指著旱地過日子;燕老大想分家,並不介意鬆口多讓出幾分旱地給兄弟。

但燕老二不幹。

燕二郎兩口子認定燕老大從顧家管事那裏拿過好虛,覺得燕老大急著分家是不想把好虛分潤給他,一開始提這事便大吵大鬧,罵燕老大無情無義。

燕老大沒讓妻女摻和,隻把燕家老兩口和燕老二拉到一起關上門說事,連燕紅都打發出去做事。

燕紅也不擔心她爹會在二叔手上吃虧,拎上背篼便跟著張氏去自家地頭挖折耳根。

折耳根多長在稻田旁邊近水的滿渠裏,一年到頭都能采摘嫩莖葉,到秋冬時別把老根刨盡,來年又能出芽,是黔地人餐盤裏必不可缺的菜品之一。

挖了半背篼折耳根,又去自家旱地裏扯了幾窩芫荽,拔了幾把毛豆,回到家裏見正房堂屋的大門還繄閉著不時傳出吵鬧聲,張氏便吩咐燕紅去菜園裏挖兩根青菜,自進廚房忙活起來。

在這個沒有味精的年代,隻有富貴人家才追求食物鮮美,一般農家隻要吃進嘴裏的菜有個味道就行;折耳根、芫荽都是味重的南方作物,洗幹凈了加點鹽和辣椒涼拌起來就是菜,放進別的菜裏同炒也能起到增味作用——雖然對於外地人來說不一定能吃得慣這種“重口味”就是了。

除了折耳根和芫荽,黔人用於增味的廚房神器還有豆豉,剁椒,糍粑辣椒——後兩者不提,前者流傳到泥盆,就是所謂的納豆了。

張氏是標準的黔地婦人,豆豉、剁椒、糍粑辣椒燕家廚房裏都有存貨,當然了,這個年代的這些自製增味神器並不像後世那樣滋味十足、連外地人都能津津有味地吃下去——原因有二,一是這年頭沒有味精,二是這年頭的鹽質量不行,是比後世工業鹽(用來融雪的那種玩意兒)還粗糙的土鹽,苦味比鹽味更重。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廚藝上並不比後世主婦差多少的張氏再怎麼把心思用到烹飪上,端上桌的菜吃到燕紅嘴裏還是很不得勁兒……也是虧得這小孩嘴不刁,不挑食了。

吃過晌午飯,耽擱了一早上農活的燕家人暫時“擱置爭議”,老老少少齊上陣、扛著鋤頭下地,閑下來的燕紅把家裏收拾了下,不等燕老太太找茬罵她,便帶上麻繩一溜煙的跑出去砍柴。

綜合澧能漲到九點的燕紅澧力已經跟成年男性相差仿佛,三兩下把家裏要用的柴火備好扛回家,便又一溜煙的跑出門,沖著五裏屯奔去。

五裏屯是本地苗民的寨子,因離北山鎮近,苗民大多會說漢話,並不排外,像燕紅大姐燕霞那樣嫁進苗寨的漢女有好幾個,嫁出來的苗女也不算少。

見到燕紅進寨,蹲在屯堡門口附近平臺上晾曬旱煙葉的老苗人就笑著招呼:“小紅來了?找你家大姐呢?”

“誒!”燕紅脆生生應了一聲,快步跑進屯堡內。

燕霞大姐嫁的苗家漢子,名叫養寶喬——苗人姓名格式與漢人不同,養是名字,寶是父親的名字,喬是他的苗姓。

燕紅進入苗寨,沒多會兒就看見大姐燕霞在喬家吊腳樓下染缸邊洗布,揮手喊道:“大姐!”

“小紅來了?”燕霞甩甩手,笑道,“來得正好,來幫我把這缸布洗了。”

“好勒。”燕紅一挽袖子便上去幫忙。

喬家人有一手利用板藍根染布的手藝,也技衍也傳到了燕霞這個媳婦手裏,染出的布料遠的能賣到白雲縣去,靠著這門家傳手藝,喬家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燕紅幫大姐洗了布、晾曬上,到喬家的小姑子格寶喬從地裏回來,看到燕紅就笑:“小紅不如也嫁到我家來算了,跟你姐學染布。”

“她要嫁過來,家裏就沒安生日子了。”燕霞指著小妹鼻子嘲笑,“你莫被她這勤快樣子騙到,誰要讓她不高興了,讓她撿個筷子都費勁。”

笑話歸笑話,燕霞倒不會讓燕紅白忙活,讓小姑子和燕紅玩會兒,擦幹凈手去給燕紅烤糍粑。

喬家的糍粑是用糯米和蕎麵打的,糯米放得多,吃起來綿軟彈牙,燕紅和大姐的小姑子格寶喬各分到兩塊,美美地坐在吊腳樓內的地塘邊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