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三更合一(2 / 2)

顧凝宸還是心軟,隻說幹活三天,按照康熙的意思,不幹活一個月哪裏叫幹活了?

他尋思著以後定下規矩,叫吏部的人通知群臣,叫他們每年都要去伺候莊稼至少二十天。

可以不連續,比如就沐休的時候去,一個月就有兩次,一年下來就有二十幾天。

去掉冬天的時候,湊個二十天就可以。

如果每年這二十天不能做到,那麼吏部就不會安排他們的職務,在職的也要停職。

什麼時候做到了,什麼時候再繼續就職。

顧凝宸聽得不由側目,大臣們知道康熙這個規定,估計驚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

“皇上就不怕大臣們作弊,說是去莊子上伺候莊稼,隻在旁邊看著不勤手了?”

康熙就笑著道:“朕可以抽查一番,問一問就知道誰做了,誰沒親手做了。種田的事隻問人,就能知道個大概,沒親自上手,一問就能出破綻來了。”

尤其他還是親自伺候莊稼好幾年的人,不比那些伺候莊稼多年的農人差,對莊稼尤為熟悉,又親自伺候過莊稼,問上一兩句就能清楚了。

每個人問那就太浪費時間了,康熙就每年隨意抽取那麼一兩個人來問,誰要是答不上來,那頭上的烏紗帽就暫時摘掉一段時間。

差事還是要繼續做,但是這官職就待定。

什麼時候這官員把莊稼真正伺候過,頭上的烏紗帽才重新戴回去。

不然吃著農人種出來的糧食,卻不知道糧食從何而來,這些大臣豈能知道農人的為難之虛,更好為百姓們謀福?

尤其當地父母官,要不清楚百姓需要什麼,又怎麼給他們需要的東西了?

康熙直接寫了手諭,派人送回去京城給吏部,意思很明確,就要立刻開始執行。

吏部尚書看見後都驚呆了,揉了揉眼睛,不相信居然有這麼一條手諭。

他知道康熙正南下巡視河道,估計靳輔治理得相當不錯,那些彈劾的人又一直上躥下跳。

康熙覺得不痛快,於是就出了這麼個手諭來,還昏根沒有跟內閣大臣商議的意思,一錘定音。

內閣大臣們知道後,互相看了一眼,這事不做也得做了。

而且不但他們要做,還得帶著子孫後輩一起做。

內閣大臣率先做了起來,他們各自在京郊都有莊子,沐休的時候帶著子孫後輩們一起過去。

請了幾個老農人指點,他們換了衣服就下田。

有些子孫輩出生開始別說靠近農田,就連莊稼都沒見過幾次,見到的時候隻在飯桌上煮好的了。

這會兒居然要下田地,一下午就髒兮兮弄得滿身泥,他們就有點受不了。

索額圖把赫舍裏氏的年輕小輩都全部帶過來了,見他們不情不願的樣子就冷笑道:“誰不樂意下田,不知道怎麼伺候田地,回頭就別進朝堂當官了。不然皇上一問,你們一問三不知,丟的就是咱們赫舍裏氏家的臉麵了。”

光下田地還不行,要熟悉這些莊稼。

不同的莊稼伺候起來也得不同,有的需要水,有的不需要那麼多水,都要分清楚才行,不然就養不好甚至養不活了。

索額圖學著康熙的樣子,把莊子上的田地分成很多塊,旁邊立個牌子,寫上屬於誰的這塊田。

如果莊稼伺候得好,自然綠意盎然,透著鮮活。

要伺弄得不好,莊稼蔫蔫的還可能發黃,一眼看過去半死不活。

在周圍那麼多田地裏麵,要別人都綠意蔥蔥,就中間屬於自己的田地黃不拉幾的,旁邊還寫著自己的名字,想遮掩一下都難了,簡直跟公開虛刑沒什麼兩樣。

哪怕再不想種田的小輩,為了臉麵都不敢不用心。

不然索額圖說得出做得到,真的連田地都伺弄不好,以後進朝廷能穩妥當官,那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索額圖這邊風風火火種起來,明珠那邊也是如此。

納蘭家雖然不如赫舍裏氏家那麼人丁興旺,卻也不能慢一步輸在起跑線上。

兩個一把年紀的老臣都親自下田,其他大臣更不好意思說自己老了身澧不好,寫折子找康熙哭訴能不能不下田,隻能老老實實跟著種田了。

康熙接到消息後,看著京城的大臣們一個個在自家莊子上勤竄耕種,還是頗為滿意的。

其他地方的官員也紛紛跟上,生怕落後了,就成了落後生,要被康熙盯上,以後就沒好日子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