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邊在成都處理事務,一邊等關羽幾人的回信,順便讓諸葛亮等人,先行準備。
七日後,就在成都漸漸安穩後,關羽等人的信也先後到了。
信中也都非常讚成,劉備立即登基,並詳細分析了利弊。
而且,對於立足漢中,關羽張繡幾人,都是沒什麼意見。龐統和魯肅等,有遠見之人,則是極力讚同。
並且,眾人得到這個消息時,已經開始積極的準備。
像肅清境內治安,保證這個敏感時期的平和。還
有就是加緊邊關的防守,嚴查境內吳國和魏國的探子,並在四處造勢。
收到這些回報,劉備就已經下定決心,以漢中為國都。之所如此,其實,除了眾人分析的原因之外,劉備自己內心,也有一個考量。
上輩子,劉備在論壇上,看過一段數據,說明了魏蜀吳之間的差距。
蜀國:戶28萬,人數94萬,帶甲將士10.2萬,吏4萬。
魏國:戶60.3萬,人口443.2萬,兵力80萬,吏30萬。
吳國:戶52.3萬,人口240萬,兵力30,吏10萬。
由此可見,蜀國的實力其實是最差的,所依靠也是山川艱險,武將勇猛。在後期,幾乎大部分蜀國的人,都對蜀國喪失了信心,所以才在鄧艾奇襲後,蜀國迅速的被曹占領。
總的來說。曹操占領半壁江山。地盤人口,和恢複力都是劉備的數倍。
或許,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諸葛亮不惜耗費蜀國元氣,七次北伐。
不是諸葛亮不懂戰略,也不是他不懂內政,而是被逼無奈。蜀國就算在怎麼修養,豈能與曹操相比,蜀國在增長的同時,魏國也在增長。而且比蜀國增長的多。
當然,由於劉備的到來,如今人才比曆史上更多,時間也提早了。西北本是曹操的。卻被劉備占了。包括荊州,也應該是曹吳兩家刮分,但被劉備一人占了,而且人口更多,錢糧也更豐富。
但,總的來說,雖然縮小了差距,但論地盤人口,劉備依然弱於曹操。
跟孫策比起來,也最多是不相上下。
所以。劉備要統一天下,就不能有所內耗,必須統籌一切可利用資源,大力發展民力,使蜀漢的國力更強。
而這裏,就麵臨了一個大問題。
那就是曆史上,蜀漢集團分為三派,荊州派、元老派、益州派,這三派互相傾軋的非常厲害,耗費了蜀國的大量國力。
而其中的罪魁禍首。就是劉備。最重要原因,則是,他選擇了,定都成都。
益州人本就有排外思想,劉璋老爹來了。分去了他們的蛋糕和土地利益。
而劉備最後也去了,益州人內心肯定不爽。
這就埋下了。益州原有勢力,從內心仇視其它兩派。
尷尬的是,一旦定都成都,在很大程度上,必須向益州本土官員妥協、拉攏。
比如法正,就是一個例子。
法正雖然有才,但瑕疵必報的性格,卻是讓元老派、荊州派與益州派,矛盾重重。
到三國末期,益州譙周,更是散發投降言論,支持投降,而且還得到許多益州人支持。
這是為什麼,恐怕不僅是譙周有大義,想早點結束亂世,更因為益州人對蜀漢政權的忠心度不夠,跟其它兩派的矛盾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