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 換東家(1 / 2)

蘇聯的國勢不可避免的傾頹了,地圖腦袋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如一顆毒果,使龐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聯盟吞下之後,病入膏肓、行將就木。

長久以來冷戰對抗的後果終於在此刻顯現,忽略本身自己的經濟能力,不切實際地大搞軍備對抗,而且缺乏靈活性的戰略方針,毛熊家在以威猛之勢車翻眾家之後,終於速度慢了下來,開始大喘氣,最終不得不支著膝蓋伸著舌頭,看著白頭鷹帶著一眾小弟開始在前方嘲笑他。

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過度集中軍工產業,普通生活消費品的製造不足,當然還有一點人們普遍忽視,或者西方人不願意承認的原因,那就是蘇聯實行了二十年的高福利的社會待遇,而且計劃經濟的刻板模式使得福利的分配不夠靈活而出現浪費等不必要現象,也給蘇聯經濟帶來了大量的禍端。

中國作家王蒙曾經訪問蘇聯,後寫了《訪蘇心潮》,其中記載了大量有關蘇聯生活水平的細節:從格魯吉亞的第比利斯到莫斯科,飛行三個半小時,隻收37個盧布;蘇聯吃的還是不錯,大麵包廉價供應,不限量,特別是黑麵包,在莫斯科國營商店,一公斤(也就是兩斤)牛肉賣2-盧布,在第比利斯的自由市場上,新鮮的,成色極好的羊肉一公斤要價10盧布;書價和報價都比較便宜。文藝演出(包括)電影票價也大大低於西方,在莫斯科大劇院看裏姆斯基-科薩科夫的歌劇《沙皇的未婚妻》,票價-盧布。如果是在紐約看同等規格的演出,恐怕要付6美元;公共交通、飛機票、火車票都便宜。莫斯科的地下鐵道密如蛛網,縱橫交錯,每個車站修得極漂亮,管理得也好,乘一次地鐵隻須10個戈比。而號稱方便的美國紐約地下鐵道,不但髒汙不堪,而且經常發生暴力(搶劫,強奸,凶殺)事件,實在不能望其項背……

七十年代末期,蘇聯民眾的生活水平就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商品供應充足,物價低廉,大量分配新建住宅,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耐用消費品迅速普及,老百姓的儲蓄也不斷增加,那時蘇聯人的購買力就幾乎相當於新世紀後中國人的購買力。

本來以蘇聯的資源和工業能力,加上還算過得去的人口數量,支撐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福利製度並不算什麼,但奈何蘇聯在刻板體製之下,福利製度運轉得非常脫離實際,福利不僅不會生錢和良性發展,反而隻能給政府支出帶來越來越多的負擔。可以說,蘇聯的社會福利製度是典型在經濟發展程度不足的狀況下,勉力撐起的一套不切實際的高福利製度。

計劃體製下缺乏競爭,雖然提高了福利和教育水平,整個經濟的勞動生產率卻並不會相應提高,隻不過促使更多沒有什麼發展動力的人,轉移到體麵簡單的工作崗位上,造成白領崗位上大量冗員、工作紀律鬆懈,而藍領崗位卻嚴重缺員。再算上不怎麼廉潔的行政體製,走後門、貪汙腐敗的現象也大量出現,更是拖累了整個蘇聯的發展。

這樣的高福利製度看上去像是國民生活的福音,但不正常的東西不可能健康維持很久,故而在後期,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商品短缺、生產不足、增長停滯等一係列問題都出現了。腦筋不清楚的戈爾巴喬夫在這種情況下意欲推動新的體製改革,卻草率而欠缺全盤歸化和部署,最終導致蘇聯經濟越發崩潰。

一個國家的物質基礎倒了,其他狗屁倒灶的事情都會接踵而來。原本享受美好生活的蘇聯人開始不滿,開始看到原來分配過程中,那些黨員和當權者能夠拿走更多,於是他們開始大叫不公平,卻根本未曾想過其實自己以前拿的也不能算是公平。地圖腦袋打開了國門,西方的各種思潮也逐漸開始影響蘇聯人,民主人權之類的字眼開始被人們掛在嘴邊,好似得不到的東西就是最美好的

如斯的窘況中,原本在蘇聯呼風喚雨的神秘宮也開始走下坡路了。格裏戈裏o柯克的辦公室中,一個白大褂助手小心翼翼地向柯克彙報道:“下一個季度的研究經費被砍掉了百分之九十,我們實質上已經沒有真正的經費用於科研和創造了,這些錢最多隻能夠承擔我們的人事費用。一些研究人員已經開始產生了不滿情緒,有些同誌家裏的夥食都快沒法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