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黑心政客的算計(1 / 2)

台北士林區的一間酒樓飯店中,食客熙熙攘攘,好不熱鬧。據“赤匪竊據台灣”,哦不,是我黨收服台灣,已有兩年,這個小島上發生了不少的變化,不過很多普通台灣人並沒有察覺到有什麼太多的區別。

比較明顯的區別就是,第一路邊見到的旗幟不再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了,而是五星紅旗,台灣的特區旗雖然還保留了紅旗套著青旗的特征,但裏麵那個日輪徽已經被替換成了台島的輪廓。第二,人們不再使用“台幣”,而是轉用人民幣,跟香港和澳門不太一樣,香港與澳門都保留了自己的貨幣,而台灣原本掛著的是中華民國的頭銜,被連根拔起後,一應的待遇沒法跟港澳一致,所有帶有偽政權特色的東西全部被消滅於淨了,其中就包括青天白日滿地紅,包括台幣。

金融轉變的過程中雖然初期有些波瀾,但等島內民眾適應過來以後也就沒什麼了,除了還有些“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人看著紙鈔上的大人頭從孫爺爺變成了毛爺爺不太開心,但原本島內居民有多少的儲蓄,現在他們還有多少儲蓄,這都沒有變化。

而且兩岸的交流隨著台島解放正式打開,使得台灣原本欠缺的經濟縱深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原本昂貴的物料通過進口發展加工工業,現在因為是一國了,與大陸進出口的關稅被取消,讓很多台商台企在這兩年內享受了一輪爆炸增長期。

台灣島內也有大量的前國有企業,plafti過來之後,除了電力、水力、郵政、交通等一係列重要的基礎設施直接被中央國企接管,很多重要不重要的部門都進行了一輪私有化,透過這個過程,大批的台商跟官方拉上了關係,也發了一筆大財。如台積電、中油等一係列原台灣國企被國電、中石油等央企接管後,進行了大規模地改造和管理,效益也起來了,連帶這些企業的員工大體也安定下來。

平均來看,台灣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和開放程度仍舊比同時代的大陸要強一些,雖然這個優勢保持不了幾年了,但在現在看來,仍舊是非常值得利用的一點。齊一鳴認為,台灣人口不是很多,土地也不多,讓台塑之類的重工業在這裏發展那是胡搞,台灣的經濟應該還是偏重於農林業、農產品加工、服務業、旅遊業和一部分高新產業。這樣子的台灣經濟對於整個國家的經濟是互補的,但又缺少獨立性,所以必須增強跟大陸的連結。這樣必然促進交流和溝通,有助於壓抑那些逐漸抬頭的台獨意識。

經過了最開始的擔心與害怕之後,台灣人隨即發現從小被教導是“萬惡之源”的赤匪仿佛也沒有多麼壞。他們一樣正常作息,上班玩耍,也沒有動不動要批鬥誰、鬥爭誰的。反而台北等一些地區的機關主管都是大陸派來的專員,他們顯得比原knt政權更為懂法知法,貪贓枉法、腐敗貪汙的情況幾乎沒有。其實台灣人也並不是特別排斥外來的人給他們當官做主,因為幾十年前同樣的戲碼他們已經經曆過一次了,而且剛剛被擼下來的那一些,裏麵一大半還是外省人呢。

台灣直到現在仍舊是處於半軍管半戒嚴的,雖然名義上台灣特區省的首席執政長官還是台灣人,但真正幕後提木偶線的還是中央派來的專員。cpc開始主政後,一直特別重視扶植以前被打壓的台灣本省人,一些比較有能力但先前被打壓的台灣人在改天換地之後得到了任用並平步青雲。對於這部分人來說,誰的天下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前途。

在pla收複台灣之後,另一件比較大的事情就是遷居回巢。當年蔣光頭敗退台島,裹挾了大量的人民和殘兵,這些人特別是老兵們過得並不如意,很多人甚至一輩子沒有娶到老婆,最後在榮軍機構孤獨而終。現在兩岸再度統一重新恢複往來,齊一鳴上心的一件大事就是安排那些希望返回故鄉和與親人重聚的外省人,能夠順利地離開這座孤島,回到自己的故鄉去。

按照自願的原則,兩年間共有近五十萬的台灣外省人選擇離開台灣返鄉,他們中主力自然是那些knt老兵,也有一些祖籍不是台灣的普通外省人,希望到大陸上謀生計。

平心而論,台灣回歸後一應政策其實比蔣二世時期更為開明,首先是大量的政治犯都被釋放了,一定程度上公民言論自由、出版結社之一應權利也得到了保護。不過,因為台灣的特殊性,並沒有像香港和澳門一樣,立即得到直選權,按照去年公布的《台灣民主政治路線圖白皮書》,台灣將於19年跟大陸、港澳一樣,開始自己的人代會普選,另外還多一條特首普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