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了去年東歐接二連三的劇變之後,一場燎原大火終於燒到了蘇聯的境內。這場本質是對蘇聯內部問題的放大,由西方勢力推波助瀾而引起的事件,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被今後的人研究和書寫。
九零年二月,蘇聯正式宣布放棄實行一黨製,晃晃一年之前,戈爾巴喬夫還在高談闊論:“需要一勞永逸地接受如下觀點∶在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建立新的政黨的任何政治理論根據和社會原因,我們現在說的不是政治多元化,而是意見多元化。在蘇聯成立反對黨是濫用民主化的行,是同改革的任務根本矛盾的,是與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馳的。”
可是一年不到的時間,沒想到蘇聯居然自打嘴巴,放棄了自己堅守的陣地,向那些其實還很微弱的聲音妥協了。這也是戈爾巴喬夫和他領導的這一屆政府的典型特征,軟弱可欺,在需要堅守立場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進行妥協。
齊一鳴覺得,一黨製和多黨製的區別不是在於哪個民主哪個不民主,多黨製的最大作用就是保護國家政治的穩定性。有人會問,動不動就是政黨輪替怎麼會有穩定,這就是雖然施政綱領上和路線上會出現不同,但是一邊惹得人們不滿意了,立即就有一個新的政黨出來接班,再等得這個政黨天怒人怨了,前麵那個失掉執政地位在野的政黨的罪過又被善忘的人民忘記得差不多了,再度出任權力。名義上是民主和人民的選擇,但實際上這樣的製度隻會讓錯誤不斷地重演,而保持一個國家繼續運行下去的可能,要是談真正的民主意義,恐怕倒不盡然。
緊接著,-月ll日,波羅的海三國之中的立陶宛宣布恢複獨立,開啟了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分裂風潮。蘇聯自然對此不予承認,但是一直遲遲沒有做出任何的行動進行反應,即便是到另一個位麵,也是在近一年多後才出兵立陶宛,也就是所謂的“維爾紐斯事件”,不過這並沒有阻礙立陶宛跟蘇聯的分家,也讓其他有離意的加盟共和國看到了蘇聯的不果決,最終促成了更大的禍患,蘇聯的解體。
立陶宛在幾個世紀之前,就跟俄羅斯一直有夙願,發生過不少戰爭,一戰後被蘇聯吞並,被執行高壓統治,以毛子的那點情商是搞不好這麼複雜的民族問題的,所以即便是立陶宛人頂了幾十年蘇聯國民的稱號,一有機會獨立也是絲毫不馬虎。
不僅立陶宛,接下來其他兩個波羅的海國家也隨後宣布了開啟各自的獨立進程,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的情況雖然不如立陶宛那麼激進,但是各自國內也是壓抑了太久對蘇聯的怨氣,在此時統一爆發出來,讓外界似乎看到了一個風雨飄搖的蘇聯正在走向她的終點。此時,稍稍有點政治敏感性的人都差不多看出來了,蘇聯已經不行了,也許還會繼續存在一段時間,但再也不是那個與美國全球爭霸的強大國家了。
波羅的海三國的分離,加上俄羅斯聯邦宣布俄羅斯境內國內法大於蘇聯法,等等一係列的事件都指向了齊一鳴那個期望又緊張的結果,為了獲取最大利益,齊一鳴加緊了他手頭的各種涉蘇工作的準備和部署。
經過數年時間,齊一鳴已經在蘇聯國內培植了大量的勢力,最主要的基於就是用紅警間諜替換掉的重要政治人物,如納紮爾巴耶夫、諾渥茲洛夫等軍政要員。就是這些蘇聯皮中國心的高位者當然不足以完全撬動整個北極熊的形式,但也足夠進展齊一鳴之後的一係列想法了。
這些人裏,像納紮爾巴耶夫這樣的,在蘇聯解體後就是一個國家的實質獨裁者,掌握各種重要的權力,威望和影響力一時無二,利用他們控製一些小國,都不在話下,特別是中亞五國,基本上在獨立之後全都是雷同模式,領導人幾十年都沒有變化過,或者權力相對集中,這對於齊一鳴使用這種方略就便利得多。中亞五國是齊一鳴未來政治版圖中的重要一塊,要是扯什麼“自古以來”,也能夠說得過去。
現在這個時代如果想要明目張膽地將中亞五國並入中國版圖恐怕是不可能了,但是齊一鳴有其他的方式將中亞五國作為中國牢不可破的同盟以及戰略腹地、原料獲取地。中亞五國既定,就能有能力從陸地通往歐亞咽喉的中東地區,同時對於南亞也形成壓製作用。對於位於大陸東側的國家來說,中亞就相當於整盤棋局的棋眼部位,得之則活,可以玩的花樣也就變得多起來。另外,從另一個位麵的經驗來看,隻有可控且穩定的中亞才能確保我國的西疆地區和平和穩定,那些分離勢力和恐怖主義活動,才能得到更好的遏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