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 海夫吉〔上〕(1 / 2)

被薩達姆選為目標的海夫吉,是沙特阿拉伯靠近科沙邊境的一個濱海小鎮。這場戰爭爆發之前,她是一個擁有6萬居民的商業和漁業中心,同時還是沙特阿拉伯一個重要的石油儲藏基地。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地理位置重要,而且是沙特石油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如很多海灣沿海地區城市一樣,人口雖少、城市雖小,但是卻異常繁榮和富庶。

在伊拉克人侵科威特並陳兵科沙邊境之後,沙特阿拉伯於193年b月6日宣布海夫吉為“死城”,並製定了相應的疏散計劃。沙特認為海夫吉極有可能是伊拉克最先攻擊的本國城市,可是沒有想到伊拉克人出其不意地選擇了規模更大但是戰略意義卻稍弱的哈夫阿巴廷。在哈夫阿巴廷被攻陷之後,沙特更加賣力開始從海夫吉撤出平民,多國部隊發起“沙漠風暴”空中作戰前,最後一批居民撤離了這座昔日相當繁華的小城。

海灣戰爭爆發後,海夫吉成了伊拉克炮彈、火箭和導彈的襲擊的最愛靶子,幾乎每條都要被轟上幾次。海夫吉的一些石油生產設施受到破壞,南郊的儲油罐被擊中起火;座落在城北的海水淡化廠距科威特邊境不足7公裏,正是伊拉克炮兵的『射』程覆蓋之內。在伊拉克軍隊發起名為“冰山之巔”的行動前,這座城市已經滿目瘡痍,看不出之前的影子了。

乍一看下去,已經成為一片斷壁殘垣的海夫吉沒有了人口,經濟設施也都被毀壞了,似乎已沒有太大的利用價值。然而,對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灣國家來說,海夫吉這座城市卻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是一塊不得不在意的要地。

海夫吉本身可能沒什麼,但是海夫吉是貫穿阿拉伯半島東海岸的沿海高速公路上的重要節點,她將科威特同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爾、阿聯酋、阿曼幾個海灣國家連接起來。公路途徑的沿海平原和毗連海域是海灣國家最富饒的地區,精華所在,這裏的油井、輸油管道終端站、裝載港和主要港灣是沙特和其他海灣國家能夠獲得巨大財富瓶頸。因此,一旦海夫吉被伊拉克人占領,無疑將對這條沿海走廊形成威脅,順著這條沿海走廊,伊拉克軍隊可以長驅直入,直接威脅沙特、卡塔爾、巴林、阿聯酋等國,從而引發戰局的變化和沙特等海灣國家的強烈危機感。

其實從戰略上,伊拉克選擇走這一步還是比較明智的,這樣做有三點主要的好處:

一是將多國部隊盡快拖入地麵交戰。“沙漠風暴”空襲行動由中美兩國發起後,伊拉克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一方麵是中美的航空力量過於強勁,另一方麵是伊拉克本身的防禦消極,所以導致不僅指揮機構、防空體係等戰略目標遭到毀滅『性』打擊,而且部署在科威特戰區內的伊拉克地麵防禦部隊也受到了持續空襲。特別是有著強大情報搜集和研判能力的中國空軍,大量使用精確打擊武器,造成伊拉克部隊欲哭無淚,損失慘重。如若沙漠風暴持續進行下去,伊拉克地麵部隊也不用打下去了,活在這無休止而且異常可怕的空襲中,不用多長時間,他們就會自行崩潰。更重要的是,伊拉克現在占領者哈夫阿巴廷,顯然多國部隊會在這裏有所動作,而薩達姆沒有將哈夫阿巴廷讓出來的想法,不斷地開辟新戰場和扯動多國部隊的地麵力量,也有助於伊拉克掌握戰爭的節奏。

二是打擊阿拉伯聯軍的士氣,提振本方士氣。薩達姆之所以將這次反擊的主攻點選在海夫吉,是因為該防區主要由沙特和其他海灣國家的部隊駐防。在伊拉克人看來,海灣諸國的部隊,是多國部隊中戰鬥力最弱的部隊。當然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事實。連續多天來的轟炸,使得伊拉克軍隊的軍心和士氣遭到了巨大的打擊,如果能夠擊敗這支部隊,不僅可以恢複和提高伊拉克部隊的士氣,而且還可以打擊對方的士氣,使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聯軍遭受心理挫折,減弱其戰鬥力和凝聚力,如果有些國家無法承受巨大損失就此撤軍,則是更好的現象……

三是掠取多國部隊士兵,當作戰後談判籌碼。如果戰事進展順利,“冰山之巔”行動可以使伊軍俘獲多國部隊士兵,與殘暴而且不惜人命的獨裁者相比,多國部隊尤其是西方國家,對於士兵的安全和生命十分在乎。為了減少傷亡,多國部隊往往會不惜財力物力,盡可能的讓本方士兵減少犧牲。有的時候甚至為營救一名士兵或一個小隊,不惜大費周章地發動救援。因此,若能通過這次進擊俘獲多國部隊人員,無疑會在談判桌上為伊拉克一方增加同多國部隊討價還價的籌碼。[]紅警大中華1985402

基於以上因素,薩達姆發布了命令,要求科威特駐紮的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和其他軍力,開始向海夫吉和周邊地區發起試探『性』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