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施瓦茨科夫宣布掌握戰區製空權開始,多國部隊的空中打擊進入第三階段,即進行戰場準備,為多國部隊大規模的地麵進攻奠定先決基礎。在這段時間內,駐海灣地區多國部隊的空中力量開始集中攻擊共和國衛隊和科威特戰區的伊軍,打擊的重點從伊拉克境內的戰略目標,轉向了科威特戰區的戰術目標,與此同時,駐土耳其因契爾利克基地的美聯合特遣部隊精銳部隊繼續保持對伊拉克北部和中部的壓力。
空襲的一個重點目標是破壞伊拉克境內的重要橋梁。巴格達和科威特戰區之間交通線上的某些橋梁有兩方麵的重要作用,一方麵軍用於伊軍向前線運輸補給品,另一方麵,也是伊拉克通信電纜的載體。
因此,轟炸這些橋梁不僅能切斷伊軍支援戰區的補給線,而且還能破壞連接科威特戰區的伊軍通信網。有鑒於此,多國部隊聯合作戰指揮部的戰役計劃參謀們,將橫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上的54座橋梁中的約40座,列入主要打擊目標。此外,鐵路調度場、燃油庫和再補給集結地也成了多國部隊空軍突擊的目標。
多國部隊空中力量切斷從巴士拉向南、經祖拜爾到科威特戰區的鐵路線以及底格裏斯河和幻發拉底河上橋梁的行動取得了顯著效果。這種遮斷攻擊大大減少了從巴格達到科威特戰區的補給運輸,使科威特戰區內的伊軍後勤供應變得極為困難和緩慢。作戰開始僅半個周,抵達科威特戰區的補給數量不足維持作戰所需要的水平。由於食品和其他物資的短缺,科威特戰區內伊陸軍大多數人員身體虛弱,更重要的是士氣低落,鬥誌也在慢慢渙散。
同時,多國部隊轟炸橋梁和伊軍的6指揮、控製與通信)係統對科威特戰區內伊軍的通信指揮網造成了嚴重破壞。沿科沙邊界部署的軍和師的指揮部之間以及師與其下屬部隊之間的通信聯絡時斷時續,許多情況下,伊軍指揮官不得不用派遣通信兵,用乘坐汽車或者步行這樣的原始方法,與其他部隊或上下級進行聯絡。甚至有些部隊在這段時間內有兩個星期沒有與上級指揮進行過聯係。
除對伊拉克的交通線、通信指揮網絡進行打擊外,多國部隊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摧毀伊軍的地麵裝甲力量。尤其是伊軍裝備的數百輛nht106犀牛1型主戰坦克,甚至美軍對其也頗為畏懼。甚至聯軍總司令施瓦茨科夫還不冷不熱地批評了中國的軍售立場不夠堅定,門檻過低、審查不嚴,現在給多國部隊造成了大麻煩。
中**人對這種事情也就是聽聽算了,全當施瓦茨科夫老爺子放了個屁。美國確實謹慎啦,但是全他丫是政治附加條件,而且美國人不負責任的時候也多了去,要不然伊朗的那些美式裝備是怎麼來的。
美軍在本次戰爭中派出的主要坦克是nl艾布拉姆斯,其中nlai這一標準三代版的主戰坦克比例並不大,主要還是nl的早期型號,沒有裝備萊茵金屬的m3火炮(仍是10m口徑),沒有nr2貧鈾穿甲彈,沒有貧鈾裝甲,也沒有集體式防護核生化係統。
nl初期型號麵對犀牛1型一點優勢都沒有,特別是在主炮方麵,伊拉克nht106的2炮在26米內能夠洞穿nl主戰坦克的正麵裝甲,而艾布拉姆斯初期版的10mn6ai火炮打穿犀牛1型的正麵裝甲卻要看運氣了,不能做到絕對穿徹。[]紅警大中華1985409
nl都這樣了,別說美軍裝備的nu0坦克和英法的自製坦克了。
所以,消滅掉可能威脅多國部隊地麵力量的伊軍裝甲集團,尤其是犀牛1型主戰坦克,是多國部隊沙漠風暴最後一階段行動的當務之急。
共和國衛隊的軍官薩義德o卡裏姆乘坐著吉普車巡視著那片“墳場”,作為一名裝甲兵出身的軍官,薩義德現在心情並不好,因為他認為伊拉克的領袖薩達姆o侯賽因做了一件相當愚蠢的事情,那就是將伊軍的坦克全部埋在沙子下麵了。
伊軍的裝甲部隊不僅支撐著在科威特的伊軍陣地,而且也可以對海灣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威脅。薩達姆對這些撐起伊拉克在中東地區強勢存在的裝甲部隊,格外寶貝。為了躲避多國部隊的空襲打擊,伊軍對裝甲車輛進行了精心的偽裝。甚至不僅僅是用簡單的偽裝『色』,而在很多情況下,伊軍將坦克和火炮分散配置,並掩蔽在塹壕裏,僅『露』出炮塔,周圍壘起沙袋,圍以沙堤。這樣一來,這些坦克都變成了固定的炮塔,隱蔽在沙子中,策略是犧牲機動能力,來換取自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