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 經濟的肇因(1 / 2)

國際關係和政治上的裂痕,往往能夠溯源找到其經濟上的根源。中美漸行漸遠不僅僅是因為蘇聯沒有了,閑的沒事兒於的美國把中國立起來當靶子。美國的那些議員政客們,可不是真的民意代表,他們往往代表的是自己金主的意見。出現那些對華不夠友好的聲音,不僅僅是個人**產情結作怪等原因,還有中國的崛起破壞了美國諸多資本家、財團的商業利益。

齊一鳴同誌剛穿越那會兒,選定了拉美國抗蘇聯的策略。為了爭取中美關係的前進展,齊一鳴用經濟鏈條鎖住了相當一批的美國財團、富商。他用的方法不外乎就是開放中國的市場和投資環境,給美國財團和資本家們更多賺錢的機會。為了談“雄貓案”,他甚至還向農業協會下了大批的訂單。

事實上直到現在還有大量的美國企業在分享中國高展的紅利,在美國出現了“中國富豪”這樣的字眼,指的並不是來自中國的或者華人的富豪,而是借著中國展紅利而一夜暴富的美國人。這些人要麼之前被美國和歐洲日漸高企的人工成本弄到將近破產,將生產線外包到中國後,僅僅幾年時間獲得了數十倍的利潤。要麼是類似麥當勞之類的國際品牌,依托中國逐漸增長的消費力,拿下了一個個驚人數字的營業額。甚至更直接一些的,就是搞國際貿易的中間商,他們從中國購買廉價的商品,然後在美國市場大肆傾銷,其中暴利不言而喻。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獲利的人,另一個位麵中的美中貿易已經很不平衡了,但最起碼美國在一些比較優勢的產業,如科技含量較高的前沿產業,再比如優勢的機電產業、生物製藥、汽車、航空、文化娛樂產業等等,美國人在中國這裏賺了不少錢。

可現在中國的情況不太一樣了,七年的展足夠讓中國吸收齊一鳴帶過來的諸多先進技術,使得中國的工業水平突飛猛進的展。除了文化產業這個仍舊有點弱勢之外,如汽車、航空、醫藥、機電等已經全麵在世界範圍內成為了美國廠商的主要競爭對手。

以汽車產業為例,中國人進入美國家用車市場的時間並不算是太長,也就幾年的時間,但是就這麼幾年的時間,中國汽車憑借著新穎的外形和過硬的質量、良好的性價比,已經形成了對日係車的驅逐潮流,開始橫掃美國市場。1991年中國汽車在美國市場銷量過2o萬台,已經徹底地站穩了腳跟。

特別是如美國優勢的機電產品、重型裝備的銷售,更受打擊。在之前美國人還苦於跟日本人搞競價,對日本人四處靠行賄贏得訂單不滿,歐美這類技術產品長期處於“愛買買不買滾”的層次,故而對日本人搞價格戰十分不爽。好在日本簽了廣場協議,日元這幾年的升值相當猛,日本具有的價格優勢已經不複存在了。

但是攪局者中國出現了,美國人一件設備喊價1o6萬,中國就敢喊6o萬,美國人扭扭捏捏地降到3o萬了,中國人立即還一個45o萬。大有我就是你價格的一半,你降多少我跟著降的奇葩嘴臉。特別是以前美國人根本看不太上的第三國家的訂單,因為諸多因素這些國家消費能力比較差,就算是買工業設備也不會大量購入,西方一些國家也存了故意限製他們本身工業展的思。

可中國的銷售代表全世界亂飛,不僅他們敢賣白菜價,而且還推銷上門,用讓歐美人都臉紅的優質服務吸引客戶。這樣的對抗持續了幾年時間,美國等傳統工業大國幾乎全麵潰敗,被中國同行殺得潰不成軍。甚至多家相當有名的機電類廠商不得不宣布破產保護。

另外,當看到中國製造的白色家電、各類生活用品、廚具、成衣用短短數年時間就席卷了美國市場,正常的美國人都會憂慮。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的走俏,直接使得一部分來不及轉型和外包的美國輕工企業破產倒閉,美國經濟的情況因為受中國全麵衝擊,變得並不如另一個位麵好。

更為不滿的也許是美國的銀行家們,當初他們滿以為中國的大門已經打開,他們可以盡情地去收割財富,但是過了這麼多年,中國對於金融市場的管控仍舊嚴格,銀行家們隻能瞅著越來越龐大的中國財富於瞪眼。

另一位麵中美國在蘇聯解體後,進入了黃金的展時期,借著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興起,美國徹底鞏固了自己世界霸主與頭號經濟強國的地位。可本位麵中,美國經濟已經有陷入低迷的趨勢,自然就有人開始來指摘中國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