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加迪沙之戰在一天時間內落下帷幕,結局不僅讓美國震驚,更讓全世界震驚。美軍陣亡91人,被俘2人,傷者45人,損失直升機b架,裝甲車6輛,悍馬14輛,軍用卡車9輛。
沒有人在開始時能想到,以索馬裏大軍閥艾迪德那點貧弱的武力,能夠依托城市對入侵的美國人形成這樣的打擊。美國人以雄雄姿態衝入摩加迪沙,卻留下了滿地死屍,打得異常難看。
在不少業內人士馬後炮分析中,美國人這次行動可謂是問題百出,先動用的部隊規模就相當有限,別說比摩加迪沙的持槍人口,就說比艾迪德的武裝分子也是多有不如,可就是這樣的小規模部隊,美軍卻固執地堅信自己能夠以少勝多。
其次,美軍的火力配置明顯不足,從空中機降和車隊運輸的兩部分戰力組成,空中隻有ah6殺手蛋這樣的輕型攻擊機,要麼就是黑鷹上麵載的加特林機槍,壓製能力極其有限。地麵部隊的車隊也缺乏重火力,沒有坦克和炮兵,隻有一些裝甲運兵車,甚至機炮都沒有幾門,這就使得這支車隊在麵對敵人的時候也不夠強力,從而多次貽誤戰機。
再者,美軍在籌劃行動的過程中過於輕敵,本來他們部隊規模就相當小,卻還分立了多個任務點進行行動,最後這些任務點全部被孤立包圍在了城中,也給後續趕到的救援部隊的救援行動造成了極大的麻煩。重火力不足也是輕敵的主要表現,而在行動中進退失據,也讓評論人士和美國政府對指揮行動的加裏森將軍詬病不已。
此外,摩加迪沙之戰中出現了反器材狙擊槍,甚至是單兵防空導彈,這讓美國對於自身的情報機構能力進行了深刻檢討。當然這一點也可以歸咎於輕敵上,所以情報工作做得十分馬虎,特別是他們連索馬裏人什麼時候在城裏安了一個大號煙花都不知道。
反正不管怎麼樣,摩加迪沙慘敗必須有人擔責任,負責指揮的加裏森將軍被停職,一個ciar勺負責人也被進行了處分。
隻是摩加迪沙慘敗並不是有人擔責任就完了,美軍在此地的失敗,徹底讓美國人甚至世界上很多其他國家的人對於美國的軍事強權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認識。隻要有地麵戰爭,美國打得往往都讓人不敢恭維。從朝鮮戰爭,到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畢竟還有世界第一6軍的加持,而到了索馬裏這種連營級規模的戰鬥都打得稀裏糊塗,真的讓人不由懷疑,美國的地麵部隊是不是真的弱雞到了一定程度。
當然被諷刺的還不僅僅是美軍地麵部隊,之前秘魯被打下來了的兩架大黃蜂也被拿來說事,意思就是美國的武力就像是肥胖症人的虛胖,看上去非常壯碩,但根本沒有力道。
而美國國內民眾也產生了這樣的覺悟——美國人不會打仗,一打仗就等於送本國的小夥子去送死,越南是這個樣,現在索馬裏也是這個樣子。美國的政客們還沒有懂得這個道理,為了所謂的利益用別人的手屠殺著自己的同胞。一時間,除了反對大軍閥艾迪德的遊行示威,美國又掀起了新的反戰和平示威,孤立主義在民粹的融合下出現了新興複蘇的趨勢,認為美國的地理和條件得天獨厚,不應該四處插手國際事務,而應該更好地管理本國的內政。
特別是克林頓上台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國民眾認為他的經濟能力要強於老布什,所以才選他上台,可是克林頓上任沒多長時間,反而跟老布什一樣,連續做出決策,打秘魯,打索馬裏,弄得灰頭土臉,而國內經濟起色並不怎樣,破產倒閉的美國企業慢慢增多。
國際上,對於美國人的批評也不少。英國前相愛德華·希思說,聯合國不應成為美**事行動的保護傘;埃及外長穆薩表現為示,在索馬裏生的一切,將會給索馬裏民族和解進程增加新的障礙;法國國防部長萊奧塔爾指責美國的所作所為出了“人道主義使命”的範圍,變成了“不能容忍的對抗”;德國報刊稱,美國正在索馬裏進行“一場肮髒的戰爭”。
而中國外交部也出了奚落的表態:“美軍在摩加迪沙的所作所為,對於促進區域和平和穩定,沒有任何建設性。我們看到了索馬裏人民希望和平和獨立的行動,國際社會也應該正視這一點和尊重這一點。中國一貫秉持著展中國家應該有能力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並呼籲各方用成熟理性的談判解決爭端和問題,為世界的和平和展多做貢獻,少拖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