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多日,美國人終於吃不住國內外的壓力了,雖然這個世界是拳頭大的說話響,但是當今和平時代,即便是美國也不能說是用自己的蠻橫,不講理地壓服世界其他所有國家。雖說這世界不是有理走遍天下,但沒理寸步難行倒是真的。
事到最後,克林頓不得不親自出來滅火:“……美利堅合眾國是一貫推崇和平友好與世界上所有國家相處的,我們即便是跟一些國家存在分歧,但我們仍舊會尊重所在國的利益和意誌的……”
這件事實在是辦得不漂亮,克林頓的支持率在國內一路走低,跌破了4o%。由此克林頓也驚覺到自己可能不像自己想象中那麼能於,而在國際戰略布局上,他還是比老奸巨猾的老布什差上一籌。他想要建功立業,反而在秘魯、索馬裏和韓國屢屢受挫,這讓他的信心嚴重受損,開始有點質疑自己的方略。
“也許是時候把注意力轉回到國內來了”《紐約時報》一篇社評以此為題,提醒克林頓如果自己還是如同不成熟的青少年一樣不停地在外滋事,那麼他的選民將會對他十分失望。現在美國國內經濟的情況並不是特別如意,雖然美國趕上了第三次技術革命,但處於第三次技術革命最前端的是中國,憑借著大量的生產能力和完善的工業體係,中國開始近乎無限量地為世界提供3產品,並以此為主要增長點,推動經濟如火山噴式地迅猛增長。
美國第一第二傳統產業的展已經進入瓶頸,進入九十年代以來,一些老牌的製造企業因為無法與中國商品競爭,或者無法與本國品牌在中國的代工返銷競爭,隻能是紛紛倒閉。這就造成了不少的美國工人下崗失業,美國就業率連續走低,使得美國經濟的紅燈頻閃。
原本位麵中,中國製造是在21世紀之後才慢慢追趕上來,撐起世界工廠的位置的。那個時候,美國經濟其實已經經過了克林頓時代的繁榮,順利完成了經濟轉型,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已經穩穩壓過第一第二產業,美國人也習慣了用一個個花俏的概念,讓全世界其他國家給自己打工,然後自己坐收利益。華爾街的銀行家們簽一錢支票本,大量的現金就出現了,那時候中國製造雖然強勁,但是實際還是於苦力活兒的命。
可當今位麵,情況已經是大大不同了。憑借齊一鳴的大力推動和支持,中國製造提前多年已經開始占據世界主流,加上靈活而且主動的營銷策略,中國人願意往非洲草原上去,賣給那些光著腳的土著人皮鞋,也願意鑽進熱帶叢林中賣給當地人柴油電機,歐美的主流市場更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中國生產的生活必需品。憑借著自己的巨大優勢,中國商品的銷售額已經不是在翻番了,而是成指數級地在成長。中國人太多,工廠也多,體係健全,基礎設施完善,所以這股力量被整合起來後,不僅能夠很好滿足國內的需求,動輒增加產能供應國外跟玩一樣。
在歐美國家,甚至日韓等地都已經習慣了保持工作在八小時甚至六小時以內,生活質量要比工作更加重要的觀念時,中國人雖然一方麵在保證自己的勞動者權益,而一方麵又依靠更先進的管理模式,用大強度的三班倒,最優化資源分配等模式,不斷地刷新著自己的製造能力。
可以說此時的國人,有點類似於解放後國家草創的那一代人了,大家都是相當勞累的,但也是十分充實的。
這樣的可怕國家讓歐美達國家如何競爭?在技術上雙方沒有明顯差異,資源成本和製造成本上隻能是中國更低,而且中國人的經營策略也明顯更具侵略性。若是跟另一位麵一樣生在21世紀後,美國人還不會受到那麼大衝擊,可是此時是九十年代初,美國人的產業轉型還沒有完全搞定,隻能是被中國商品衝擊得更加疲憊。
設想**十年代日韓等一批新興國家的崛起,在加上石油危機之類的元素,讓美國就爆了一輪經濟蕭條,而現在以中國的體量橫空出世,沒把美國弄得半殘已經是相當幸福了。
美國已經連續多次上調了中國產品的關稅,因為中國也是關貿總協定簽約國,所以美國的行為已經違反了國際貿易規則,遭到了關貿總協定的斥責。可是美國也沒有辦法,隻能撐在那裏,一方麵用關稅壁壘、綠色壁壘以及各色名目的壁壘,阻擋中國商品的入侵,而另一方麵,一些美國經濟類報紙甚至開始打起了民族主義的口號,請求美國人不要購買便宜的中國貨,為了保證本國就業購買美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