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美國對中國的遏製,主要體現在影響力的競爭上,而不是類似美蘇冷戰時期的那種直接的對抗。這種競爭是沒有硝煙的,有時也會被形容為良性的,但實際上同樣是看不見的血雨腥風、刀光劍影。
美國在亞太地區輸了中國一手,但美國並不甘心,仍舊不斷地在這一帶落子,而且其他美國占據絕對優勢的地域,他們也絕不想放棄,或者犯下類似被中國經略東亞,最終把美國拒之門外的錯誤。
例如在南美,美國就著力排擠中國進入這一地區,不管是政治影響力還是經濟影響力,而對秘魯的打擊,顯然就是確保拉美出現一個能被中國撬動的支點,從而形成太平洋兩岸的相互呼應局麵。
而在歐洲,美國更是竭力地阻止中國影響力全麵深入,中國已經有了東歐三國這樣的“友好國家”,而且其社會主義的性質仍未生變化,美國必須確保這三個在歐洲的國家還是孤立的狀態,避免他們作為中國的觸手,作為影響歐洲的幫凶。美國的主要盟友集群就是集中在歐洲,北約也是美國領導世界的重要武力基礎,擴展北約的勢力,不斷增強北約的實際作戰能力,是美國應對中國的重要手段。
另一位麵中北約東擴的行動是拖了幾年之後才慢慢展開的,一方麵美國也不想太過刺激俄羅斯,而是一步一步地慢慢來,最終逼到俄羅斯門口,才導致了俄羅斯的反彈。可本位麵中,俄羅斯已經被中國肢解,雖然歐洲部分的俄羅斯仍舊是人口近億,麵積幾百外平方公裏的大國,但因內戰、中國打劫等因素,俄羅斯現在極度虛弱,而且就算再度達,也絕不可能像是昔日蘇聯一樣給美國巨大的威脅了。新時期美國的主要假想敵是昔日的盟友中國人。
沒有了俄羅斯作為顧忌,甚至俄羅斯本身都成了拉攏的對象,美國在北約東擴這個問題上表現得更加活躍和激進了。第一批美國希冀拉入北約的國家為,波蘭、匈牙利以及波羅的海三國。
而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三國美國基本沒有報太大的想法,這三個國家還都算是紅色國家,意識形態上就跟北約內部不同,所謂圈子不同不要硬融,就算這三個國家想要進來,美國和其他西歐北約國家也大概不能同意。連帶著被夾在中間的保加利亞雖然完成了自身的民主化,但是存在感相對稀薄,而且還要考慮身旁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的感受,也不太可能隨隨便便加入北約。
一些戰略分析人士將親華的東歐三國稱為“巴爾於的破洞”,意思就是美國北約戰略上一個難以彌補而且還挺致命的問題。巴爾於一直都是歐洲的腹心戰略位置,向來歐洲人喜歡說,巴爾於和平了歐洲就和平了,巴爾於亂了歐洲就亂了,事實也確實如此。
悲觀而極端地看,一旦中美衝突起來,東歐三國是站在中國一邊的,那麼北約國家就會有大麻煩,從巴爾幹出兵,可以在歐洲平原上長驅直入,從南斯拉夫起航的戰艦,也會對地中海的海權提出挑戰。巴爾於不平,大半個西歐地區都處於兵鋒之下,這絕對不是北約國家希望看到的事情。
所以,北約內部希望能夠用民主自由這些洗腦概念,和平演變這幾個國家,徹底推翻cp的統治,使得他們能夠實現民主化,也同樣是無害化,使得北約沒有腹心之憂,能夠更好地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
在東歐的最東端,剛剛安定下來的俄羅斯也在生著巨大的變化。在中國的扶植和肯定下,普京成功當選了俄羅斯總統,並開始了對俄羅斯的戰後重建恢複工作。內戰過後的俄羅斯雖然不至於一片焦土,但是加上中國近乎無恥地掠奪,俄羅斯這艘破船也起不出幾兩釘了。
靠著中國對俄羅斯大舉的物資支援,俄羅斯這才慢慢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普京重整國家的決心很大,他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支持,幫助俄羅斯的大量企業恢複生產,並開始有序地遵循市場經濟的原則,向市民提供商品,恢複市場上的秩序。
另一位麵中,俄羅斯在21世紀後情況略微好轉,甚至214年左右再度跟美國和西方國家硬杠上了。但實際上,俄羅斯能夠重新站起來,完全是依靠著她資源豐富的國土。而俄羅斯的資源實際上主要貯存在西伯利亞地區和遠東地區,而現在這兩個地區已經從俄羅斯獨立出來,俄羅斯就算是想要坐在豐富的礦產上富裕起來,也是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