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曼尼普爾(下)(1 / 2)

自中**隊奇襲並收複藏南,印軍在東北部做的各種部署並沒有隨著局勢改變而生多麼貼近實際情況的改變。印軍東部司令部第33軍在藏南遭受了重創,其中第17山地師基本編製可以撤銷了,當地的邊境部隊、武裝警察等也損失極為慘重。印軍東部司令部不得不在兵力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調第-軍和第4軍的一部分力量從第二線直接提到東北部直麵中**隊。但由於中**隊是從北方和東方兩個方向同時進軍的,印軍正好處於突出部上,便遭受到了極大的防禦壓力。

印軍之所以將第-軍、第4軍主要部署在西孟加拉灣附近,比較遠離東北部的邊境地區,也是有自己深層的考慮的。印度認為,與中國人作戰,中**隊的主要作戰思想並不是“奪取阿魯納恰爾邦”,而是以殲滅印軍有生力量為主的。不得不說這個刻板印象既來源於196年中印戰爭,也來源於pla在解放前的種種表現上。為了避免印軍被pla上演第一次中印戰爭時期的那種穿插包圍戰術,印軍決定部署更多部隊在後方第二線,提供更大的戰略縱深,從而抵消一定的中國plar勺穿插包圍的戰術效果。

不過也就是這樣的部署使得印軍在初期麵對中國奇襲藏南時,現自己部署在前沿的兵力捉襟見肘。中國空降兵一個集團軍外加西藏軍區的一些機步旅總數也就是6萬人的部隊,在擊敗印軍後,牢牢占據了藏南,同時印軍還駭然現,自己居然一時之間沒法抽調起更多的部隊進行反攻,失敗也讓印軍投鼠忌器,第4軍在看到第33軍丟掉了一整個第17山地師之後,甚至指揮部都從臨近藏南的提斯浦爾後撤梅加拉亞邦的西隆。

缺乏勇氣的印軍並沒有立即動更多地部隊趁中**隊立足未穩地時候反攻藏南,而是消極地等待著莫桑比克海峽戰役的結果,希望美軍能夠在海上擊敗中國艦隊,打通從南非到印度的航線,帶來更多的北約士兵,幫助印度將中國人擊敗。可是事與願違,印度沒有等來美國艦隊的勝利消息,中國人捍衛了自己在印度洋上的製霸地位,而印度人仍舊隻能苦苦支撐著與中國人進行周旋。

印度沒有等來美國的援軍,卻等來了中國的“援軍”。在經曆了軍事編製改革之後,第6集團軍、第2集團軍(藍軍軍團)和第18集團軍(紅警一星軍團)在雲南完成了集結,浩浩蕩蕩地經緬甸開赴印度東北,起了對印度東北邦的大規模作戰。

不僅如此,緬甸也在這個時候宣布履行自己的上和組織成員國的共同防衛義務,派出了三個中械輕型機步旅協同中**隊進行軍事行動,緬甸獨立以來整體政局比較穩定,展也很迅。在中國的協助下對於毒品種植進行了掃蕩之後,建立了以寶石開采加工、熱帶種植、勞動密集工業等產業為主的經濟。經濟有起色後,緬甸也著手建立了比較中國化的軍隊,雖然實戰經驗不足,不過在這樣的戰爭中,他們也基本上就起仆從軍的作用,不太可能出現在正麵第一線戰場。

印軍四散在整個東北地區約2萬印軍地麵部隊,將麵臨來自中國、緬甸、甚至此時還憋著壞沒有宣布的孟加拉國,總數約4o萬人的攻擊,情況已經到了無比危急的地步。

為了挽救自己的滅國危機,印度已經開始將自己的預備役組織起來,以相對有經驗的士兵為種子,大量招募印度青年加入軍隊,甚至東部軍區的勝敗已經不在印度政府的考慮之內了,他們得到的命令是,在東北地區堅持三個月到半年時間,將中**隊擋在西裏古裏走廊之外(中國和孟加拉國與印度接壤的狹窄走廊,連接印度的東北地區,由此可以進入印度的核心腹地)。

印軍打算用這個時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再度武裝起至少2o萬士兵,讓中國侵略者陷入咖喱和牛糞混合香的人海戰術之中。且不論人海戰術對於現代戰爭還有怎樣的作用,但至少有更多的軍隊會讓印度人更加有底。

印度即便是做了這樣的打算,而且想得也非常好,但是誌大才疏的印度人卻缺乏細致而完善的具體部署細節以支撐他們的整個戰略意圖,簡而言之就是他們在東北的各種部署一團混亂,明知道緬甸是中國盟國,卻對於中國從更為平坦而有更多更完善公路突破的東部,防禦相對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