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2 太印航道(1 / 2)

從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通路已經被阻截,重新突破南非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戰鬥任務了,美國開始尋求從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通路,雖然在難度上可能更大於南非通道,但是如果能夠拿下來這條太平洋卩度洋航道,能夠起到的戰略壓製作用將會更加的大。太印航道位於南中國海南端,這裏被美國控製後,將會直接威脅到中國的南線,進而威脅中國本土,可比在南非甚至印度的威脅大得多。

這也是中國吃虧在自己的複雜地緣環境之上,不像是美國,周邊並無什麼強國,地緣組成非常單純而簡潔。

太印航道美國人設計了多條航路,一是從夏威夷經關島至菲律賓然後穿過南中國海,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這條航路也是在戰爭爆發之前比較常見的世界民用航線,不過難度也可想而知,首先從關島到菲律賓的航線,就可能會麵臨中國藍水海軍的襲擊和攔截,這裏還活躍著大量的中國潛艇,特別是大戰後中國重新修建了大量用於中近海作戰的aip潛艇,新型號為04l型常規動力攻擊潛艇,采用新型石墨烯電池,持續作戰能力已經突破一個月,而且也裝備了原本隻配備攻擊核潛艇的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從這條航路行進的船舶將會異常危險,美國海軍就算是自信,也並不看好打通這條航線,更不必說爭奪製海權可能會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第二條航路,是關島穿過屬於南洋共和國的大巽他群島,相對來說比第一條航線安全一點,但是也安全的有限,這裏同樣也是中國的勢力範圍,要控製那麼多數量的小島,避免中國人部署岸艦導彈之類,美國可能需要在此部署大量兵力以守住航道,相對來說就不太劃算了。

第三條航路,也是美軍敲定的航路,是從夏威夷經過馬紹爾群島、所羅門群島,繞過巴布亞新幾內亞,從托雷斯海峽進入阿拉弗拉海、帝汶海,進入印度洋。這條航路基本上在中國控製的國家之外,唯一算是麻煩的就是巴布亞,這裏有中國建立的軍事基地,雖然建製規模都不如瓜達爾之類的基地大,但是也絕對不弱。沿線還有印尼、馬來西亞這樣跟中國和南洋不對付的國家,最南邊還是美國的堅定盟友澳大利亞,所以相對來說美國擁有更多的牌可以打,勝算也比較大。

選擇這條航路其實也並不輕鬆,美軍計劃奪取巴布亞的據點,同時拉攏印尼、馬來西亞和其他蘇門答臘島上的小國,與可能登陸作戰的中國及南洋聯軍進行周旋。這些地區穩定住之後,美軍就能順利地進入印度洋,從而接濟已經快不行的印度了。

由於歐洲的盟友不太可能跋涉上萬公裏來到這裏協助美軍作戰,所以美國人打算召集新的聯合艦隊和盟軍,在小布什的建議下,北約建立了亞太戰區指揮部,總指揮官自然是美國人,由海軍上將法戈擔任,參與到亞太戰區指揮部的國家軍隊有澳大利亞海軍、新西蘭海軍、加拿大海軍、智利海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因為太平洋地區是美軍對抗中國的最前沿陣地,所以在這裏的第七、第三艦隊的實力超強,加上日本等海軍強國,實力超過了參與南非作戰的遠征艦隊。

在這次亞太戰區指揮部的建立過程中,日本從和平憲法約束下的國家,飛速地變成了恢複使用戰爭能力,準確地說是擁有集體自衛權的國家。

“日本在二戰之後經曆了深刻而徹底的變革,成為了東亞民主國家的楷模,為世界和平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自由世界的人民都對日本所取得地成果抱持敬意,而自由世界的關鍵一戰,不能沒有日本的參與,我們希望日本能夠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和民主自由的重要力量。”小布什親自前往東京發表了這樣的講話,使得日本政界都大受鼓舞,除了左翼的日本cp大為反對,其他中間和右翼政黨都一麵倒支持。

日本很快地完成了自己的修憲之路,賦予了這個國家戰爭的權力,雖然自衛隊的稱謂並沒有一下子改過來,但是卻開始了大規模的全國動員,準備追隨美國開始戰爭。

經曆了九十年代埃博拉和奧姆真理教事件的日本受到了嚴重的創傷,特別是在鎖國的一年時間中,中國排擠掉了日本占據優勢的許多產業,使得日本在九十年代下半期的發展也是磕磕絆絆,大不如前。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受挫、通貨膨脹、階層矛盾,都使得日本從一個繁榮先進的國家,迅速地向不安定國家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