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9 石油,石油!(1 / 2)

在大戰爆發之後,德國總理施羅德的政治立場從溫和轉向強硬,特別是步入2年以後,施羅德與其執政聯盟開始呈現出明顯希望再造鐵十字軍團的想法。其政治理想和立場發生變化其實並不是不可理解的,明顯在世界大戰中,任何保持中立的國家無權在戰後的利益分割中獲得任何好處,而德國也本身就是北約成員,拋棄北約就等於自殘,所以德國能夠選擇的唯一路線,就是緊隨美國,進行這場世界大戰,並企圖在戰後獲得更大的利益和國際影響力。

為實現這一點,德國必須在戰爭中顯示出足夠的力量,也許趕上美國並不現實,但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還是可以做到的。德國公布了其野心勃勃的擴軍計劃,準備再造鐵十字軍團,即便不至於像是納粹德國時期征兵超過五百萬,但是一百多萬優秀而訓練有素的德國士兵還是可以指望的,就算是美軍也有其希望有著良好裝備和軍事素養的德國聯邦國防軍能夠協助美國在更多的戰場上取得勝利。

隻不過德國的鐵十字軍團擴張計劃尚未完全展開,新兵的招募和訓練還在進行當中的時候,就遭到了中國人發起的玳瑁計劃。追火轟炸機發起的對慕尼黑工業區的轟炸,僅僅是轟炸的開始。中國駐歐空軍發動了更大規模的空襲,對德國全境的軍事設施、工業設施甚至水電等民用設施進行了狠戾的打擊。

德國雖然也建設了比較完善的防空網絡,但是麵對中國駐歐空軍這個強度的打擊,仍舊是顯得單薄無力。中國出動了殲20威龍隱身戰機以及轟-10追火隱身轟炸機攜帶武器先行進行點穴式打擊,敲掉德軍的防空雷達和防空導彈陣地,德軍的指揮通訊係統也受到了比較嚴重的損傷和於擾,接下來就是大批的中國戰機和轟炸機對德國的無差別轟炸

德軍雖然起飛了不少的狂風和b6(美軍轉手給德軍的)進行攔截,不過在數量更大的中國空軍麵前,效果寥寥。駐德的美軍也參與了反擊,不過駐德美軍是最早被襲擊的,在完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北約歐洲司令部不得不將駐德美軍撤出,轉移到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

連續多日的狂轟濫炸近乎癱瘓了德國的工業製造能力,在戰爭爆發之初,德國根本沒有想到中國軍隊已經成長到了如斯地步,將德國在揮手彈指間折騰成這個樣子。北約司令部不斷抽調美英法等國戰機前往德國對德軍進行支援,不過中國pl⊥歐空軍的實力實在太過強盛,直接壓過了北約在歐洲部署的力量。

在國家陷入一片血火的時候,德國總理施羅德給美國總統小布什通電話:“如果援軍不能夠拯救德國,那麼德國能夠協助盟友的不再是坦克和飛機,而將會是一片瓦礫了”

德國遭受打擊之後,中國駐歐空軍又開始向周遭的波蘭、匈牙利、意大利、法國等過進行不同程度的空襲,此時中國人的戰略意圖已經相當明顯了,破壞歐洲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最大限度上打擊歐洲北約國家的戰爭潛力。

小布什隻能做出指示:“一個不能生產槍炮、坦克和飛機的歐洲,跟我們找了一群非洲土著國家沒有任何區別,我們不能讓中國人如此輕易地實現他們的企圖,歐洲必須被拯救”

於是乎,浩浩蕩蕩的“歐洲拯救計劃”被提上了日程,該計劃由美國國防部提出,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抽調美國本土戰鬥機,加入到保護歐洲天空的戰鬥中,二是統合歐洲各國軍隊的戰鬥力量,並派遣更多美軍地麵軍隊,由美國主導的歐洲盟軍,將從陸地上發動攻勢,擊敗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從而徹底奪取中國駐歐空軍的據點,以實現挽救歐洲的計劃。

一場不亞於二戰時期不列顛空戰的歐洲大空戰就此拉開序幕,即便在技術上有著很多的劣勢,不過隨著美國和歐洲不斷加碼,中國人的“玳瑁行動”也開始變得困難重重,對歐洲工業能力的轟炸在一開始基本上遇不到什麼像樣的對手,到行動後期,雙方出現上百架戰鬥機捉對廝殺,中國轟炸機不斷被瘋狂抵抗的歐美戰機擊落的情況。

毫無疑問,玳瑁行動也是非常有效果的。對於德國的全麵性轟炸,雖然在人員上促進了德國人踴躍加入軍隊保護自己的國家,但是軍工廠不斷被破壞,使得德國國防部甚至無法為新征募來的士兵配備齊全他們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