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決定並不是華西列夫斯基的決定,而是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的命令。在東西兩線都遭到同盟國的突然襲擊後,領袖同誌仍處於“驚呆”狀態,朱可夫與軍事委員會成員鐵木辛哥元帥等商議後,決定了放棄邊境陣地,後撤保存實力的策略。
在歐洲,蘇軍比遠東這邊撤的還要遠,一些部隊收到的命令是後撤二百公裏,撤出德國短‘腿’轟炸機梅-262風暴鳥的轟炸範圍。也隻有蘇聯敢於這麼玩,換成歐洲其他的國家,這麼撤退,就得撤到外國去了。
但不可否認,老‘毛’子以空間換時間這手,玩得的確是爐火純青,一戰中就曾多次使用,內戰時期,白軍強勢的時候,伏龍芝等幾位老帥更是將這手玩的出神入化,生生將白軍拖垮。
有人說,隻要‘蒙’古人真正的打敗過俄國人。這話有一定的道理,除了那種‘蒙’古騎兵以戰養戰,打到哪屠到哪的軍隊才可以征服實在是太廣博的俄羅斯。需要強大後勤支撐的現代軍隊,很難應得了俄國寒冷的氣候和漫長的補給線。
這一點已經被拿破侖證明過,前世的小胡子也為這一說法添加了許多佐證。那麼這一世呢?有了大漢帝國這個德國曆史上從沒有過的強大盟友,莫斯科還有機會不相信眼淚嗎?
至少,剛剛踏上黑龍江北岸的左守不相信。隨著遠東紅軍的後撤,中路軍順利渡過黑龍江,但過於年青的左守,很快便被老謀深算的華西列夫斯上了一課。貿然追擊的裝甲軍在蘇軍撤退前留下的地雷陣中損失慘重。三十幾輛猛虎坦克履帶被砸,還有近五十輛裝甲步兵車被反坦克地雷砸穿底部,人員損失也達到四百多人。
心高氣傲的左守終於明白,再牛的天才也需要時間去雕琢。未來的帝國裝甲兵元帥與他的老對手華西列夫斯基的第一戰算是各勝一場,平分秋‘色’。
雖然中路軍成功渡江,但不得不‘浪’費數日的時間去排除江北岸各式地雷。遠東紅軍得以喘息和休整,更重要的是,給了華西列夫斯基秘密返回的時間。
因為蘇軍已經失去了遠東的製空權,乘飛機返回戰區無疑是一種自殺行為。而乘火車的風險也並不比飛機小多少,遠東大動脈西伯利亞鐵路,開戰伊始就遭到了皇家空軍的重點轟炸。蘇聯人調集了大量的鐵路工人們在夜間補修被炸飛的鐵軌,這一情況被“側旋翼”小獵龍偵察機發現後,呼嘯者低空轟炸機的飛行員們也被編成兩班,二十小時不間斷轟炸,而且將轟炸的重點對準了機車,一周內,就有兩百多輛機車頭被炸毀,這使得就算修好了鐵路,也會因為缺少火車頭,而無法大量向遠東運送物資。
盟軍的右路軍指揮石原莞爾采用“三缺一”的打法,將彈盡糧絕的雙城子守軍趕向了海參巍,切斷了西伯利亞鐵路的南段,海參巍變成了孤城一座。但石原依然沒有強攻,皇家海軍北部艦隊以旅大為基地,用潛艇封鎖了宮古海峽,太平洋艦隊數十艘老艦被困在港灣內,在要塞的火力掩護下,與北部艦隊的艦載機做著垂死掙紮。
日俄戰爭中,日本人曾經在海參巍要塞前死傷無數,也沒有啃得動這塊硬骨頭。石原在給總指揮葉為洵的彙報中,坦言任何一支部隊攻擊海參巍都要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他建議將附近所有的居民都趕進要塞中,讓那平民幫助消耗要塞內的物資儲備,以‘逼’迫守軍糧盡而降。
葉上將同意了這個計劃,還笑言評價石原:這貨,狡猾的都不像日本人了!
陳庶康的左路軍由霍路率近衛一軍擔當先鋒,他們的作戰目標是取下小城博爾賈,然後兵進外貝加爾軍總部所在地赤塔。
與遠東軍區相比,後貝加爾軍區在蘇軍派出駐‘蒙’軍區後,戰略地位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他們的防地唯一與中華直接對峙的,就是這個博爾賈,因為連通滿洲裏的中東路,所以博爾賈小城在中東路修成後發展成為了蘇聯境內重要的貨物中轉站,很多掠奪到中華的物資都會在這裏分配運往蘇聯各地。
為了守護這個重要的小城,外貝加爾軍區在這裏駐守了兩個步兵師。
霍路的任務就是在進攻開始後,在赤塔守軍反應過來之明,擊潰這兩個師的蘇軍,保護好蘇聯境內的這一段中東路,這對左路軍的後勤補給相當重要。
但霍軍長並沒有打算擊潰博爾賈守軍,更準確的說是沒有打僅僅擊潰。陸地猛虎近衛一軍的對蘇第一仗,當然需要更完美,況且,霍路鐵了心要用這漂亮的一仗,向“天歌”計劃的主要製定者葉知秋總長致敬。近衛軍的高級軍官們,對於平時對任人都是和藹可親的葉知秋都懷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第一師的軍官,幾乎全是葉知秋在主基地整編時親自任命的。葉總長的犧牲讓很多人的情緒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一仗必須要打出威風,重振士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