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第一母星球的生存係統逐漸崩潰,我族被迫向同恒星係其他星球移民,以緩解母星上族人麵臨的生存壓力——這是第一次移民。
當時他們麵臨的壓力主要來自於人口數量導致的生存空間緊張,戰爭對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分配不均。
一顆星球,在一個人的眼裏可能非常龐大。但站在宇宙的角度來看,星球卻非常渺小。星球的空間,資源,對於一個人來說他可能窮極一生能得到也隻有那一小片有限的空間,可對於一群人來說,他們能得到的卻是整個星球。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口數量逐漸超過了星球的承載能力。這時作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就會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和資源而爆發戰爭。
為了避免戰爭毀滅整個星球,我們的祖先開始向其他星球移民。
移民不難,星球環境改造也不難,難的是無法解決能源問題。
於是我族祖先於20萬年到22萬年間,用2萬年時間成功從恒星中直接獲取能源並且將此技術發展完善,並宣布正式踏入星際航行時代。
行星級能源和恒星級能源之間跨度一個數量級。這給我們帶來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這項技術的出現與完善,給我族帶來的是科技飛速發展,種族數量空前膨脹且壽命成倍增加,疾病所帶來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在科技的幫助下我族人的平均壽命維持在600--800年。為了再次避免因為生存空間而爆發戰爭,所以我族不得不再次進行移民。
元年前20萬年我們的前輩用一代人的努力成功移民距母星4光年的宜居恒星係,找到了我們現在的第二母星。那時我們掌握的能源也隻有核能和不太成熟的反物質湮滅技術,飛船隻能靠傳統的速度航行,最快速度也隻能做到1%的光速飛行,且不能全程維持這個速度。當時的技術並不能做到現在的空間跳躍。所以第二次移民進程十分緩慢——這是第二次移民。
移民過程偶爾會遇到有生命的星球,我族一旦發現此類星球都會主動避開,盡量避免與其接觸,偶爾的接觸也僅僅是為了幫助這弱小文明健康發展下去。畢竟我族僅僅是移民並不是入侵。畢竟這些弱小文明並不構成生存上的威脅,也完全沒必要去做到毀滅一個文明而達到自己的移民的目的。
或許,我族文明在發展伊始也曾被其他外星文明發現甚至被幫助過,我族同樣也沒有被毀滅。
第二次移民過後,我族便徹底消滅了戰爭,轉而把目標轉向太空。伴隨著科技的迭代,我族於元年前12萬年我們已經成功掌握了反物質和不成熟的暗能量能源技術,最終實現了空間跳躍航行能力,但這仍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且每次跳躍距離不會超過1光年。
開荒紀元元年18年,目前本族成功掌握了暗物質和暗能量能源技術,太空科技實力可以做到實現8光年的跳躍距離。
開荒元年星際遠征計劃開始以來,我族就不斷往宇宙中發射探測器,獲取新的宜居恒星係統的位置、壽命、能量等關鍵數據。
開荒紀元02年,陸續以母星為中心向宇宙20光年半徑發射10000顆探測器,目前為止已全部發射完畢。能正常發回信息的探測器有9901個,已探明半徑1000光年內恒星係統共有1042萬個,但100光年內卻隻有1600餘個穩定運行的恒星係統,探測器數據表明真正適合移民的恒星係僅僅隻有380個左右。
100光年是綜合考慮下來最適合的距離,移民過程中需考慮的是空間跳躍距離和能源供應問題,因為一但沒有足夠的能源補給,數億族人將流浪太空。因為目前科技水平還不足以支撐超8光年的超距離空間跳躍。
本次管理者給的任務就是前往距離第二母星100光年的多個年輕穩定運轉的多行星恒星係統實地勘測考察,如果該探測的恒星係統內有行星能達到90%移民標準即可建立初步殖民基地,基地建好以後回到母星發送第一批星際移民。
存在大氣層,存在水源,重力達到母星80%—120%即為星際移民三項基本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