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曹熙為什麼不殺他,除了客觀存在的原因之外,還有因為“民心”二字!
或許有些人在太平盛世的時候,根本就沒人能看到他。
可是當社會動亂的時候,這種人的才華才可以凸顯,甚至被挖掘出來。
而漢末的張魯就是這樣一個人!
如果那個時候天下太平,或許他還在家種種地,當當道士,過著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的日子……
普通人的軍閥之路,無非都是憑著一身戰功,在戰場上殺出一條康莊大道。
可張魯不一樣,當別的軍閥還在打仗爭地盤的時候,他就發現了漢中這個沒有主人的地方,於是便一聲不吭地在這個地方駐紮了起來。
因此,他的身份也從武將張魯,變成了軍閥張魯!
而他駐紮下來的第一件事,並不是發展自己的兵力,是第一時間向眾人傳播自己的祖業道家學說……
他還為百姓設立了很多利民機構,張魯政權采用的管理方式,也和世俗社會不同。
一方麵設立義含,解決窮苦百姓吃飯問題。
每個入道的人都要交米五鬥,每個教區組織都設有義含,其中放著義米肉,任人量股食用無人過問。
這樣的管理方式還頗見成效,沒有什麼人因此變得更貪夢,因為有鬼神在管理,“若過多,鬼道輒病之”……
另一方麵,他用教化的辦法,解決社會治安問題。
平時對人民加強誠信的道德教育。當人生了病,便讓人叩頭思過,強化對試信原則的認識。
當人犯了過失,“治道百步,則罪除”,即把勞動改造作為所犯過失的處罰。
當人犯了法,則要“三原,然後乃行刑”,即要經過三次教育仍然無效時,才給上刑。
這種以自我反省啟發覺悟,重在教化的管理方式,深受民眾的歡迎。
而且在《水經兩水注》中,就有“魯至行寬惠,百姓親附”的記載。
所以張魯本人雖然沒有參加黃巾起義,但他建立的漢中政權表明他繼承了黃巾起義未竟的事業,並把黃巾起義的社會理想付諸實施……
張魯在漢中的政權維持了三十年,這得益於他的“明智”。
其間,有人在地下挖到了玉印,於是屬下都想要尊張魯為漢寧王,當時的百姓都很慶幸自己遇見了這樣一位好的軍閥。
他這樣一心為百姓的作風,在當時可是特立獨行,唯他一家!
久而久之,百姓們都知道漢中有這樣一位擁有菩薩心腸的軍閥。
導致很多老百姓都來投奔,張魯來者不拒,把這些來投奔自己的人,都給安置得妥妥妥當當。
由於來投奔的人很多,張魯的實力也一下子提升了不少,很多地方都是一位軍閥,或者說太守接著一位的換,隻有張魯一直是漢中的執政者!
不可否認的是,張魯能穩坐釣魚台二十多年,想必自然也有一番本事。
這家夥,其實也算是個人才!
想罷,曹熙不由輕笑一聲,緩緩站起了身子,“來人!”
“把張太守給我叫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