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為何我們還要去厲陽城,若是他們真的設下埋伏,那豈不是死路一條?”戴法興皺著眉頭說道。
劉義恭搖搖頭道:“因為我們不得不去,如果我們的兵馬沒有去厲陽城,那麼劉彧很快就會猜到我們隻是吸引視線的,他就會知道陛下實際上遷都到了榮華城。”
檀和之附和道:“項開明麵上確實選擇了朝廷,但是他麵對劉彧進攻時肯定會收縮自己的勢力,坐看我們兩敗俱傷,就算榮華城還有八千守軍,但劉彧若是舉全軍攻打,陛下也擋不住。”
聽完劉義恭和檀和之的解釋後,戴法興點點頭道:“我懂了,現在就是要給陛下爭取時間,隻要陛下跟項開談妥條件,項開願意出兵援助,那麼朝廷還有一線生機。”
檀和之笑著說道:“說不定那叛軍就沒想到我們會從須磨關繞路去厲陽城,所以去厲陽城還有一線生機。”
戴法興深吸了一口氣,隨後看向劉義恭道:“請劉相率兵去厲陽城,須磨關自然由在下和檀將軍鎮守,如果劉相真的被埋伏了,那須磨關還能作為退路,我等也會率兵接應。”
檀和之也嚴肅的說道:“劉相位高權重,偽帝麾下認識您卻不一定與我們相熟,所以還是請劉相去厲陽城找邊軍的謝晦吧。”
留在須磨關肯定是死,去厲陽城還有一線生機,隻要叛軍沒有在沿路設下埋伏,劉義恭到厲陽城後去找謝晦的邊軍,讓邊軍去榮華城救駕,這份功勞當真很大。
退一步講,如果劉義恭率軍趕往厲陽城的路上真的被埋伏了,那他還可以退回須磨關,或者直接在親兵的護送下逃離,反正這條路上山高密林,躲幾個人別說數千大軍了,就是上萬也不一定搜尋的到。
所以去厲陽城的遠比留守須磨關要安全。
劉義恭喟然長歎,如果可以他甚至願意讓戴法興和檀和之離去,自己死守須磨關,隻是無論身份地位還是能力,劉義恭都必須要去厲陽城。
事不宜遲,劉義恭對著戴法興和檀和之這兩位自己的老兄弟、好朋友最後一禮,帶著兩千兵馬從須磨關離開,朝著厲陽城而去。
“真是想不到,最後在我身邊的居然是你。”看著劉義恭率軍離去,檀和之對著戴法興不屑的說道。
戴法興也有些尷尬,他對於檀和之也有些愧疚,當然不是對於他,而是他的堂哥檀道濟。
當初檀道濟被排擠,除了有因為檀道濟功高震主引起劉駿擔心外,柳元景、董元嗣這幫武將在其中也有不少功勞,最主要的還有以戴法興為首的文官也對檀道濟口誅筆伐。
被皇帝、大部分文臣武將同時記恨,檀道濟灰溜溜離開京城仿佛是命中注定。
當初戴法興更是上書了檀道濟十二條罪狀,這也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然這所謂的十二條罪狀也不全是子虛烏有,隻不過若說是罪狀也是太誇張了。
比如這裏麵寫了檀道濟擅自指揮兵馬作戰,不聽從監軍命令導致損失慘重,但實際上那監軍隻是酒囊飯袋,形勢一片大好之下居然命令停止進軍,差點貽誤了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