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抽象的龐大概念(1 / 2)

小靈這就打算去找鍾默,程心笑問道:

“怎麼?不打扮打扮?”

小靈隨口問道:

“不了”

程心問道:

“這是怎麼了?平時都要準備半個時辰一個時辰的?”

小靈輕輕笑道:

“沒必要了,明珠點絳唇是一種美,天然去雕飾又何嚐不是一種美?”

程心吃了一驚,沒想到這麼喜歡精致的小靈還能說出這種話來,不自覺地感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小靈偏過小腦瓜,眨著靈動的眸子問道:

“你不是對宗教有很大意見嗎?怎麼又引用《道德經》的話語?不矛盾嗎?”

程心笑道:

“你走極端了,我對宗教的意見,隻是對宗教內部的壓製自由思想,消滅不同聲音,精神高度統一的不滿,是對宗教控製國家或者國家宗教化扼殺思想階級固化不容質疑不容批評的擔憂,對青陽山或是玄慈山那些真正心懷慈悲刻苦修行的道人並無惡感,對砥礪修心,樂善好施,克製欲望,仁愛寬宏的道士、僧人、基督徒、穆斯林等等都抱著友好態度的,再者《道德經》是道家典籍,即使後來形成了道教,但經文本身是記錄和闡述道家思想的著作,屬於哲學思想範疇,而且這種事物具有兩麵性的思維方式,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立統一也不謀而合,所以我說你極端了,你隻看到了事物的一麵。最初,老子講自然,講無為,講陰陽兩麵;孔子講仁義,講君子,講禮法;釋迦牟尼講平等講慈悲講普渡眾生;穆罕默德講齋戒講布施講助人;耶穌講仁愛講寬恕講救贖……結合當時的時代,這些原本都是很先進很美好的思想,甚至很多即便放在當下也是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鑒、警示、引導意義的,但宗教思想,或者說最初原本的那種思想,和後來的宗教發展並沒有完全匹配,根本上還是因為有人盜用了信眾虔誠的信仰,以此來滿足個人的私利,先賢最初的思想也在一次次解讀中變了味道,原本的意義被歪曲篡改,隻為符合解讀者的利益,典籍、故事的解釋權都被掌握在上層手中,最終淪為統治工具。這種情況並不隻是宗教會產生的問題,同樣的事物語言文字著作在不同的解讀中得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以孟子為例,孟子說以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朱元璋當時就大發雷霆,把孟子逐出孔廟,但孟子這句話,已經是溫和的了,《孟子•萬章章句下》,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這話更勁爆,還有《荀子•君道篇》君有道,從之,忠之;君無道,伐之……但後來,慢慢就變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某些人為了利益歪曲理解、閹割思想、篡改經典的種種不恥,可見一斑。所以,從這些方麵來說,我的意見,我的不滿,其實並不是針對宗教,而是針對借用宗教的名義別有用心謀取私利的人!宗教信仰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價值,不一定是積極價值,但相對平和集中度稍弱的宗教信仰,在社會矛盾過於激烈,階級矛盾逼近爆發邊緣時,它們就成了廣大底層人民的精神寄托,成為維持社會機器運轉的潤滑劑,諸多矛盾的鎮定劑,苦難人群精神的麻醉劑,隻不過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現代社會,在資本的運作下,它們也出現了代替品―奶頭樂文化,放逐大腦,放棄思考,放空思想,隻為尋求一時的精神愉悅,麻痹身心的痛苦和疲憊,如同精神鴉片一般,迅速蔓延,它們的誕生,宗教的盛行,都是衰敗的一種象征,一旦這些美麗的虛無的如夢如幻的精神泡沫破碎,逼所有人不得不麵對血淋淋的絕望的無助的殘酷的悲痛的現實,所有的憤怒、不滿、不甘、仇恨、暴戾都將如山呼海嘯般洶湧奔騰,火山爆發般噴薄而出,摧毀一切現行的秩序規則道德底線……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